北魏太和十二年,詔求安民之術,祕書鑑李彪上議,請立常平倉,帝善之,太和二十年,遂置焉。隋文帝開皇三年,於陝州置常平倉,於京師又置常平鑑。至唐武德五年廢常平鑑,永徽六年於京東西置常平倉(見《通典》),開元二年,更下詔全國諸州、道遍設常平倉(見《冊府元龜》)。
迨乎宋代,則一州一縣均設常平倉一所。考宋代之常平倉,乃創立於太宗淳化三年(見《宋史》食貨誌》),因京畿大豐熟,太宗遣派使臣就首都開封府四城門各設一場,收高價所糴之穀,儲於近倉。待飢荒之時,卽減價糴與貧民。當其糶時,亦於四城門各設七所乃至十四所,專管賣出事項。(見《續資治通鑒長篇》)史稱:
“宋大中祥符二年,二月,分遣使臣出常平倉粟麥,於京城四方開八場,減價糴之,以平物價。”(《宋史·食貨誌》)
此卽宋代常平倉之初建也。自真宗景德三年之後,除沿邊州軍以外,各地皆遍設常平倉。京東、京西、河北、河東、陝西、淮南、江南、兩浙等處均有之,荊、湖、川、陝、廣南則至天禧四年亦行設置。
量戶口之多少,留取上供錢,大州一二萬貫,小州一二千貫,以為糴本。每年當春、秋二季,卽以所存之糴本高價糴穀,待穀價漲時,又依一般市價低而出糶。
此糴糶高低之程度,較之一般市價,約達三五文之譜。但糶價之低,終不能更低於糴本。後複下詔:糶穀於被災州軍時,每鬥價格限以百錢以內,各州糴進穀額,每一萬戶許以一萬石為常度,最多不得逾五萬石。有三年以上之貯穀,須遞納於糧廩,再以新穀補充之。其後糴本複往往由政府補給貯穀,年數亦減為兩年,竟成為純粹交軍糧之製度。
然由真宗天禧五年起,總計諸路總糴數目,僅有十八萬三千餘石,總糴數僅有二十四萬三千餘石,至英宗治平二年,常平糴數已有五十萬一千四百十八石,迨神宗熙寧二年,僅就常平錢穀貯藏額計算,竟達一千四百萬貫石。翌年,以常平、義倉合計尚有一千三百餘萬貫。常平及諸倉所貯穀類,計有米、麥、粟、粳、穀、豆等。
至宋常平倉之管製,乃使中央設大司農主持一切,各州遴選廉幹吏員一人為轉運使,或由縣官兼辦,不另設專員。
常平倉之會計歸大司農專管,其他三司不得過問。(見《宋史·食貨誌》及《職官誌》)至熙寧間,施行青苗法,複設提舉常平官,每路四員,以朝官任之;又設管檔一員或兩員,以京官充之,諸路合計共四十一員。至元祐間,複將提舉常平官歸倂於提點刑獄司。(《皇宋十朝綱要》)
自是以來,經紹聖、建炎至紹興,數十年間,提舉、提點之官或廢或存,直至紹興十五年八月,始決定將常平倉由提舉茶鹽官兼管。(見《皇宋十朝綱要》)此卽宋代管理常平倉官製變更之沿革也。
北魏太和十二年,詔求安民之術,祕書鑑李彪上議,請立常平倉,帝善之,太和二十年,遂置焉。隋文帝開皇三年,於陝州置常平倉,於京師又置常平鑑。至唐武德五年廢常平鑑,永徽六年於京東西置常平倉(見《通典》),開元二年,更下詔全國諸州、道遍設常平倉(見《冊府元龜》)。
迨乎宋代,則一州一縣均設常平倉一所。考宋代之常平倉,乃創立於太宗淳化三年(見《宋史》食貨誌》),因京畿大豐熟,太宗遣派使臣就首都開封府四城門各設一場,收高價所糴之穀,儲於近倉。待飢荒之時,卽減價糴與貧民。當其糶時,亦於四城門各設七所乃至十四所,專管賣出事項。(見《續資治通鑒長篇》)史稱:
“宋大中祥符二年,二月,分遣使臣出常平倉粟麥,於京城四方開八場,減價糴之,以平物價。”(《宋史·食貨誌》)
此卽宋代常平倉之初建也。自真宗景德三年之後,除沿邊州軍以外,各地皆遍設常平倉。京東、京西、河北、河東、陝西、淮南、江南、兩浙等處均有之,荊、湖、川、陝、廣南則至天禧四年亦行設置。
量戶口之多少,留取上供錢,大州一二萬貫,小州一二千貫,以為糴本。每年當春、秋二季,卽以所存之糴本高價糴穀,待穀價漲時,又依一般市價低而出糶。
此糴糶高低之程度,較之一般市價,約達三五文之譜。但糶價之低,終不能更低於糴本。後複下詔:糶穀於被災州軍時,每鬥價格限以百錢以內,各州糴進穀額,每一萬戶許以一萬石為常度,最多不得逾五萬石。有三年以上之貯穀,須遞納於糧廩,再以新穀補充之。其後糴本複往往由政府補給貯穀,年數亦減為兩年,竟成為純粹交軍糧之製度。
然由真宗天禧五年起,總計諸路總糴數目,僅有十八萬三千餘石,總糴數僅有二十四萬三千餘石,至英宗治平二年,常平糴數已有五十萬一千四百十八石,迨神宗熙寧二年,僅就常平錢穀貯藏額計算,竟達一千四百萬貫石。翌年,以常平、義倉合計尚有一千三百餘萬貫。常平及諸倉所貯穀類,計有米、麥、粟、粳、穀、豆等。
至宋常平倉之管製,乃使中央設大司農主持一切,各州遴選廉幹吏員一人為轉運使,或由縣官兼辦,不另設專員。
常平倉之會計歸大司農專管,其他三司不得過問。(見《宋史·食貨誌》及《職官誌》)至熙寧間,施行青苗法,複設提舉常平官,每路四員,以朝官任之;又設管檔一員或兩員,以京官充之,諸路合計共四十一員。至元祐間,複將提舉常平官歸倂於提點刑獄司。(《皇宋十朝綱要》)
自是以來,經紹聖、建炎至紹興,數十年間,提舉、提點之官或廢或存,直至紹興十五年八月,始決定將常平倉由提舉茶鹽官兼管。(見《皇宋十朝綱要》)此卽宋代管理常平倉官製變更之沿革也。
金之常平倉,除州、府以外,更設縣倉。凡離州較遠之縣份,卽另置一倉。章宗明昌三年,八月,詔各縣置倉,命州、府、縣官兼提按管局,遂定製:縣距州六十裏內就州倉,六十裏外,則特置一倉。(見《金史·食貨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