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脈經卷第一(一)(1 / 1)

第一節 脈形狀指下秘訣第一

【脈經原文】

浮脈,舉之有餘,按之不足。

芤脈,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

洪脈,極大在指下。

滑脈,往來前卻流利,展轉替替然,與數相似。

數脈,去來促急。

促脈,來去數,時一止複來。

弦脈,舉之無有,按之如弓弦狀。

緊脈,數如切繩狀。

沉脈,舉之不足,按之有餘。

伏脈,極重指按之,著骨乃得。

革脈,有似沉、伏實、大而長,微弦。

實脈,大而長,微強,按之隱指愔愔然。

微脈,極細而軟或欲絕,若有若無。

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複來。

細脈,小大於微,常有,但細耳。

軟脈,極軟而浮、細。

弱脈,極軟而沉細,按之欲絕指下。

虛脈,遲、大而軟,按之不足,隱指豁豁然空。

散脈,大而散。散者氣實血虛,有表無裏。

緩脈,去來亦遲,小駛於遲。

遲脈,呼吸三至,去來極遲。

結脈,往來緩,時一止複來。

代脈,來數中上,不能自述,因而複動。脈結者生,代者死。

動脈,見於關上,無頭尾,大如豆,厥厥然動搖。

浮與芤相類。弦與緊相類。革與實相類。滑與數相類。沉與伏相類。微與澀相類。軟與弱相類。緩與遲相類。

第二節 平脈早晏法第二

【脈經原文】

黃帝問曰:夫診脈常以平旦,何也?岐伯對曰:平旦者,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均,氣血未亂,故乃可診,過此非也。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髒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

【白話圖解】黃帝問:切脈多在清晨,這是為什麼啊?岐伯回答說:清晨之時,人身的陰氣還沒有擾動,陽氣還沒有宣散,也沒有進飲食,經脈還不很充盛,絡脈調和,氣血不亂,故可以診有病之脈象,過此時刻,就失去診脈的最佳良機了。診脈的動靜變化,對目神與五色的表現,一定要多加注意,目的在於窺測五髒的有餘與不足,六腑之強弱,形體之盛衰,以此相互參考,從而來判斷身體的狀態、情況。

第三節 分別三關境界脈候所主第三

【脈經原文】

從魚際至高骨,卻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從寸至尺,名曰尺澤,故曰尺寸。寸後尺前名曰關,陽出陰入,以關為界。陽出三分,陰入三分,故曰三陰三陽。陽生於尺動於寸,陰生於寸動於尺。寸主射上焦,出頭及皮毛竟手。關主射中焦,腹及腰。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

【白話圖解】

由魚際到高骨(橈骨莖突),退行一寸,稱為“寸口”。由寸口到尺部,稱為“尺澤”,所以名叫“尺寸”。寸後尺前,稱為“關”,陽氣出,陰氣入,是以關為界。陽出三分,陰入三分,所以稱為“三陰三陽”。陽氣發生於尺部,搏動於寸口;陰氣發生於寸口,而搏動於尺部。寸口主候上焦,出於頭及皮毛到手為止。關部主候中焦,到腹及腰為止。尺部主候下焦,由少腹到足部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