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民社會裏自然產生庶民的通俗文學,就是戲曲、說唱和白話小說,但其成熟的作品要到元代以後才有,宋代文學中占主導地位的還是傳統的詩文,加上很有特色的詞。詞本來也是通俗文學,在宋人手上卻被“雅化”,成為與詩文並駕齊驅的文學樣式,所以後世經常把文學稱為“詩古文詞之學”,宋代的文學已經形成了這個格局。其作者有一部分受過教育的庶民,但主要是科舉出身的士大夫。所以,把北宋社會徑稱為“庶民社會”,可能還是有點問題的,但無論如何,領導階層即“士大夫”的性質確實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本來是由血統決定的貴族士大夫,現在是由考試決定的科舉士大夫。因為科舉士大夫是政治的中堅,也是文學創作的中堅,所以文學與政治的關係就極其密切。這樣的文學與真正的“庶民文學”仍有不小的距離,但其與貴族的文學不同,則毋庸置疑。為了說明的方便,我把北宋九帝分成三個時期:太祖、太宗、真宗為第一段(960—1022),仁、英、神、哲四朝為第二段(1023—1100),徽、欽二宗為第三段(1101—1126),稱為前期、中期和後期。以下分別探討三個時期裏文學與政治的關係。
一、北宋前期
剛才說過,宋太祖是一個實用主義者,他為了結束唐末五代軍閥割據的局麵,而建立了君主獨裁的政治體製。這在當時,真可謂“應天順人”之舉。自從“安史之亂”以後的中唐以來,有識之士就抱有這樣的政治理想。韓愈在《原道》裏講的:“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則失其所以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民不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則誅。”就是君主獨裁的理想藍圖。我們知道,韓愈領導了中唐以來的儒學複古運動和“古文運動”,儒學複古運動開啟了宋代的“新儒學”,“古文運動”也被北宋人繼承,而他的政治理想,實際上也由宋太祖付諸實施了。不過,宋太祖讀書不多,他不知道自己的政治手段跟韓愈有什麼關係。宋太宗提倡文治,鼓勵儒學,但他腦子裏也不會有“新儒學”的概念,他不知道韓愈以來的儒學跟從前的儒學有什麼不同。他曾經下命令,把《禮記》的《儒行》篇單獨印出來,發給新的進士和在京的官員,要他們照《儒行》篇說的去做。這《儒行》篇主要講儒者的道德人格、行為規範,沒有深入探討人的本性問題,可以說是傳統的儒學。後來宋仁宗發給大家去讀的就不一樣,那是《禮記》的《中庸》和《大學》兩篇,這兩篇才是“新儒學”的根據。所以,一直到宋仁宗的時候,皇帝才明白當前的儒學有什麼特點,那是後一個時期的事了。在太祖、太宗的時代,雖然他們的政治手段基本上與儒學複古運動對政治的要求相合拍,但並沒有按照儒學複古運動的學說來建設新文化的意思。也因此,太祖、太宗對文學並沒有特別的看法,隻是繼承唐代的辦法,用詩賦考試錄取進士,或者提供經費,招集讀書人大規模地編書而已,以為這就是“文治”了。其實是把文學看作太平社會的一種點綴的。但從士大夫的方麵來說,新的君主獨裁政治給他們發展“新儒學”和“古文運動”提供了條件,使他們覺得有希望按照儒學學說來建設當前的政治和文化。被我們稱為“宋初古文運動”代表的那些作家,柳開、王禹偁等,就是這樣一批誌士。他們明確要求把韓愈的主張付諸實踐,政治上要“複古”,文章要寫古文,其內容要明“道”,士人的行為要正直,要依照“道”來立身處事,不肯苟且。由於他們的做法還不被朝廷所理解,因此都不太得誌。
庶民社會裏自然產生庶民的通俗文學,就是戲曲、說唱和白話小說,但其成熟的作品要到元代以後才有,宋代文學中占主導地位的還是傳統的詩文,加上很有特色的詞。詞本來也是通俗文學,在宋人手上卻被“雅化”,成為與詩文並駕齊驅的文學樣式,所以後世經常把文學稱為“詩古文詞之學”,宋代的文學已經形成了這個格局。其作者有一部分受過教育的庶民,但主要是科舉出身的士大夫。所以,把北宋社會徑稱為“庶民社會”,可能還是有點問題的,但無論如何,領導階層即“士大夫”的性質確實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本來是由血統決定的貴族士大夫,現在是由考試決定的科舉士大夫。因為科舉士大夫是政治的中堅,也是文學創作的中堅,所以文學與政治的關係就極其密切。這樣的文學與真正的“庶民文學”仍有不小的距離,但其與貴族的文學不同,則毋庸置疑。為了說明的方便,我把北宋九帝分成三個時期:太祖、太宗、真宗為第一段(960—1022),仁、英、神、哲四朝為第二段(1023—1100),徽、欽二宗為第三段(1101—1126),稱為前期、中期和後期。以下分別探討三個時期裏文學與政治的關係。
一、北宋前期
剛才說過,宋太祖是一個實用主義者,他為了結束唐末五代軍閥割據的局麵,而建立了君主獨裁的政治體製。這在當時,真可謂“應天順人”之舉。自從“安史之亂”以後的中唐以來,有識之士就抱有這樣的政治理想。韓愈在《原道》裏講的:“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則失其所以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民不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則誅。”就是君主獨裁的理想藍圖。我們知道,韓愈領導了中唐以來的儒學複古運動和“古文運動”,儒學複古運動開啟了宋代的“新儒學”,“古文運動”也被北宋人繼承,而他的政治理想,實際上也由宋太祖付諸實施了。不過,宋太祖讀書不多,他不知道自己的政治手段跟韓愈有什麼關係。宋太宗提倡文治,鼓勵儒學,但他腦子裏也不會有“新儒學”的概念,他不知道韓愈以來的儒學跟從前的儒學有什麼不同。他曾經下命令,把《禮記》的《儒行》篇單獨印出來,發給新的進士和在京的官員,要他們照《儒行》篇說的去做。這《儒行》篇主要講儒者的道德人格、行為規範,沒有深入探討人的本性問題,可以說是傳統的儒學。後來宋仁宗發給大家去讀的就不一樣,那是《禮記》的《中庸》和《大學》兩篇,這兩篇才是“新儒學”的根據。所以,一直到宋仁宗的時候,皇帝才明白當前的儒學有什麼特點,那是後一個時期的事了。在太祖、太宗的時代,雖然他們的政治手段基本上與儒學複古運動對政治的要求相合拍,但並沒有按照儒學複古運動的學說來建設新文化的意思。也因此,太祖、太宗對文學並沒有特別的看法,隻是繼承唐代的辦法,用詩賦考試錄取進士,或者提供經費,招集讀書人大規模地編書而已,以為這就是“文治”了。其實是把文學看作太平社會的一種點綴的。但從士大夫的方麵來說,新的君主獨裁政治給他們發展“新儒學”和“古文運動”提供了條件,使他們覺得有希望按照儒學學說來建設當前的政治和文化。被我們稱為“宋初古文運動”代表的那些作家,柳開、王禹偁等,就是這樣一批誌士。他們明確要求把韓愈的主張付諸實踐,政治上要“複古”,文章要寫古文,其內容要明“道”,士人的行為要正直,要依照“道”來立身處事,不肯苟且。由於他們的做法還不被朝廷所理解,因此都不太得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