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回答說:
“我已經得拜見您了,敢堅決辭謝。”
回禮的人說:
“我不敢讓還禮物之事上瀆尊聽,隻是堅決把這件事向您的擯者請求而已。”
主人回答說:
“我既然堅決辭謝不得許可,那就不敢不從命了。”
於是依前賓主相見之禮,主人行禮後收了禮物,將來者送出門外,拜了兩拜送行。這樣,回拜之禮結束。
《士相見禮》其次敘述的是士見大夫的禮節。士見大夫,基本禮節可由士與士相見之禮推之,所不同者,大夫可以不親自到士家答拜,也不接受士送的摯禮。當來拜見的士走進大門時,大夫隻向來賓一拜,謝他辱臨自家;當來賓退出去時,大夫則要送到大門外,拜兩拜送他離去。古代送賓,無論尊卑都是兩拜,以表示“尊賢”之意。
如果來拜見的士曾經當過這個大夫的家臣,那麼大夫對士送來的摯禮隻要辭謝一次便可收下,不必像士與士相見時那樣一而再再而三地辭謝,也與一般的士拜見大夫時大夫不受禮的規定不同。收下的禮物也要還,但不是大夫親自到士家還禮,而是在來賓離開大夫家時,由大夫的擯者把禮物直接還給來賓。這時來賓與擯者又有一番客氣的對話,一共辭謝兩次,最後收下禮物,拜了兩拜離去。在這種的賓主關係中,當來賓進門時,要“奠摯”,即把禮物放下,不能親授給主人,因為賓主尊卑不同。這時來賓要拜兩拜,主人隻答一拜。
《士相見禮》再次敘述的是大夫與大夫的相見之禮,其基本儀式也與士相見之禮相同,但所用禮物不同。如果是下大夫相見,則用雁作為禮物,同時要用布披在它身上做裝飾,另用繩子係住兩足,頭朝左雙手奉上。如果是上大夫相見,則用羊羔作為禮物,也用布披在身上做裝飾,另用繩子係住四足,在胸前打結,頭朝左獻上。
士與士相見、下大夫相見以及上大夫相見時,所送禮物各不相同,所象征的意義也不一樣。按照先儒的解釋,士與士相見時所送的“雉”,是“取其耿介,交有時,別有倫”,用死雉則義取其不可生服,能為君致死效命之意。下大夫相見時所送的“雁”,因為雁是隨陽之鳥,雁在遷徙飛行之時,總以老而壯者領行於前,幼而弱者尾隨於後,秩序井然,不越其位。所以“雁”之為禮,乃取其“知時,飛翔有行列”的寓意,賈公彥疏雲:“雁取知時者,以其木落南翔,冰泮北徂,隨陽南北,意取大夫能從君政教而施之。雲飛翔有行列也者,義取大夫能依其位次,尊卑有敘也。”上大夫相見時所送的“羔”,“取其從帥,群而不黨”,意思是說,作為上大夫的三卿,應聽從國君之命,就像羊羔之跟從領頭羊;三卿還應正直不偏,一如羊羔之“群而不黨”。可見“禮義”一詞,包含“有禮有義”、“禮中有義”之意,其“義”則大多反映了傳統的倫理道德和政治觀點,值得係統探討。
主人回答說:
“我已經得拜見您了,敢堅決辭謝。”
回禮的人說:
“我不敢讓還禮物之事上瀆尊聽,隻是堅決把這件事向您的擯者請求而已。”
主人回答說:
“我既然堅決辭謝不得許可,那就不敢不從命了。”
於是依前賓主相見之禮,主人行禮後收了禮物,將來者送出門外,拜了兩拜送行。這樣,回拜之禮結束。
《士相見禮》其次敘述的是士見大夫的禮節。士見大夫,基本禮節可由士與士相見之禮推之,所不同者,大夫可以不親自到士家答拜,也不接受士送的摯禮。當來拜見的士走進大門時,大夫隻向來賓一拜,謝他辱臨自家;當來賓退出去時,大夫則要送到大門外,拜兩拜送他離去。古代送賓,無論尊卑都是兩拜,以表示“尊賢”之意。
如果來拜見的士曾經當過這個大夫的家臣,那麼大夫對士送來的摯禮隻要辭謝一次便可收下,不必像士與士相見時那樣一而再再而三地辭謝,也與一般的士拜見大夫時大夫不受禮的規定不同。收下的禮物也要還,但不是大夫親自到士家還禮,而是在來賓離開大夫家時,由大夫的擯者把禮物直接還給來賓。這時來賓與擯者又有一番客氣的對話,一共辭謝兩次,最後收下禮物,拜了兩拜離去。在這種的賓主關係中,當來賓進門時,要“奠摯”,即把禮物放下,不能親授給主人,因為賓主尊卑不同。這時來賓要拜兩拜,主人隻答一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