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作品在篇幅上是他的最大作品之一,也是他最後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思想上和藝術上都獨具特色。或者,我們可以把它稱作是偉大小說家狄更斯的“天鵝之歌”。
我們不妨引用幾段前人的評語,用以概括地介紹這部作品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價值。
英國偉大作家蕭伯納(1856—1950)說:“我們隻消看一下《大英百科全書》當前流行的一版中有關狄更斯的文章,就會發現那些睿智的批評家們仍在不遺餘力地吹捧狄更斯早期描述個人的故事,而對於像《艱難時世》、《小杜麗》、《我們共同的朋友》,甚至《荒涼山莊》……這樣一些傑作卻無視或貶抑,這是因為它們無情地、忠實而深入地揭露了英國的社會、工業和政治生活;我們從中還會看到狄更斯是多麼有力地擊痛了統治階級的良知。”
俄國無產階級文藝理論家盧納察爾斯基(1875—1933)在他論述狄更斯的長文裏說:“狄更斯在他最後的傑作——《我們共同的朋友》這幅巨畫裏,再度達到了他的創作高峰。……這部小說經過縝密的思考,充滿最奇突的典型,自始至終閃耀著機智。……狄更斯在他這部最後的作品中聚集了他的幽默的全部力量,在這篇牧歌裏,絕妙的、快樂的、可愛的形象遮蓋了那彌漫在他內心的憂鬱的情緒。”
美國批評家愛德加·威爾遜(1895—1972)在他公認的傑作,評傳《狄更斯:悲劇和勝利》中說得更為詳盡,他說:“《我們共同的朋友》,如同所有狄更斯後期作品一樣,今天對於我們要比當年對他的讀者有意義得多。狄更斯一生創作了一係列傑作,這是又一部堪與以往巨著匹配的小說——是過去成就的新發展,但在某些方麵又不同於過去的任何一部作品。狄更斯從來不重彈老調,在三十五年的創作生涯中,隨著思想的不斷進步,他的藝術也日臻完善,題材不斷翻新,效果日益新奇;所以他的作品作為一個整體,有它自己的趣味和意味。狄更斯創作《我們共同的朋友》時遇到不少困難,但它們並不令人感到狄更斯已是江郎才盡,文思枯竭,恰恰相反,這本書瑕不掩瑜,展示了一種旺盛的智力。”
二
《我們共同的朋友》由於它鮮明的批判傾向,成為一部19世紀世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名作。在這部作品中,作家表現了他對資本主義製度的極度失望,他從自己一生的經曆和觀察中得出結論,認為金錢是萬惡的源泉,資本主義製度下人們對金錢的瘋狂追求,造成了社會上許許多多的罪惡和不幸。作品中引人注目的那些垃圾堆和成為人們爭奪目標的老哈蒙遺留的垃圾變來的財產,象征著為人間帶來罪惡的資本主義社會所積累的不義之財。這本書告訴我們,世間的一切災難都是貧富不均造成的。貧窮壓抑了麗齊天生的麗質和聰慧,使她幾乎在泰晤士河邊的貧民窟裏埋沒一生。貝拉這個美麗姑娘的善良天性,曾幾度被金錢所扭曲。尤金原是一個有才能的人,但是因為富有,便成天遊手好閑,不能為社會做出什麼有益的事。魏格這個流氓所表現出的種種惡行惡念,都是在金錢勢力的引誘下造成的。此外,波茨納普、維尼林、拉姆爾夫婦、弗萊吉貝等人,以及維尼林家餐桌邊的常客,那些鐵路董事長和沒有姓名隻知道他擁有數十萬英鎊財產的人,都是因為他們有錢,便可以胡作非為,可以支配成千上萬人的身家性命,甚至可以用金錢買到議員的身份。在這部作品中,狄更斯的思想是明確的:金錢萬惡,私欲可恥,財富害人。他厭惡那個錢能通神、貧富對立的社會,隻不過由於曆史的限製,他不知道問題不在於財富,而在於分配財富的社會製度,狄更斯和所有資產階級進步思想家一樣,看見了資本主義製度下人間的不平,而不能正確地找到這不平的根源。
這部作品在篇幅上是他的最大作品之一,也是他最後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思想上和藝術上都獨具特色。或者,我們可以把它稱作是偉大小說家狄更斯的“天鵝之歌”。
我們不妨引用幾段前人的評語,用以概括地介紹這部作品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價值。
英國偉大作家蕭伯納(1856—1950)說:“我們隻消看一下《大英百科全書》當前流行的一版中有關狄更斯的文章,就會發現那些睿智的批評家們仍在不遺餘力地吹捧狄更斯早期描述個人的故事,而對於像《艱難時世》、《小杜麗》、《我們共同的朋友》,甚至《荒涼山莊》……這樣一些傑作卻無視或貶抑,這是因為它們無情地、忠實而深入地揭露了英國的社會、工業和政治生活;我們從中還會看到狄更斯是多麼有力地擊痛了統治階級的良知。”
俄國無產階級文藝理論家盧納察爾斯基(1875—1933)在他論述狄更斯的長文裏說:“狄更斯在他最後的傑作——《我們共同的朋友》這幅巨畫裏,再度達到了他的創作高峰。……這部小說經過縝密的思考,充滿最奇突的典型,自始至終閃耀著機智。……狄更斯在他這部最後的作品中聚集了他的幽默的全部力量,在這篇牧歌裏,絕妙的、快樂的、可愛的形象遮蓋了那彌漫在他內心的憂鬱的情緒。”
美國批評家愛德加·威爾遜(1895—1972)在他公認的傑作,評傳《狄更斯:悲劇和勝利》中說得更為詳盡,他說:“《我們共同的朋友》,如同所有狄更斯後期作品一樣,今天對於我們要比當年對他的讀者有意義得多。狄更斯一生創作了一係列傑作,這是又一部堪與以往巨著匹配的小說——是過去成就的新發展,但在某些方麵又不同於過去的任何一部作品。狄更斯從來不重彈老調,在三十五年的創作生涯中,隨著思想的不斷進步,他的藝術也日臻完善,題材不斷翻新,效果日益新奇;所以他的作品作為一個整體,有它自己的趣味和意味。狄更斯創作《我們共同的朋友》時遇到不少困難,但它們並不令人感到狄更斯已是江郎才盡,文思枯竭,恰恰相反,這本書瑕不掩瑜,展示了一種旺盛的智力。”
二
《我們共同的朋友》由於它鮮明的批判傾向,成為一部19世紀世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名作。在這部作品中,作家表現了他對資本主義製度的極度失望,他從自己一生的經曆和觀察中得出結論,認為金錢是萬惡的源泉,資本主義製度下人們對金錢的瘋狂追求,造成了社會上許許多多的罪惡和不幸。作品中引人注目的那些垃圾堆和成為人們爭奪目標的老哈蒙遺留的垃圾變來的財產,象征著為人間帶來罪惡的資本主義社會所積累的不義之財。這本書告訴我們,世間的一切災難都是貧富不均造成的。貧窮壓抑了麗齊天生的麗質和聰慧,使她幾乎在泰晤士河邊的貧民窟裏埋沒一生。貝拉這個美麗姑娘的善良天性,曾幾度被金錢所扭曲。尤金原是一個有才能的人,但是因為富有,便成天遊手好閑,不能為社會做出什麼有益的事。魏格這個流氓所表現出的種種惡行惡念,都是在金錢勢力的引誘下造成的。此外,波茨納普、維尼林、拉姆爾夫婦、弗萊吉貝等人,以及維尼林家餐桌邊的常客,那些鐵路董事長和沒有姓名隻知道他擁有數十萬英鎊財產的人,都是因為他們有錢,便可以胡作非為,可以支配成千上萬人的身家性命,甚至可以用金錢買到議員的身份。在這部作品中,狄更斯的思想是明確的:金錢萬惡,私欲可恥,財富害人。他厭惡那個錢能通神、貧富對立的社會,隻不過由於曆史的限製,他不知道問題不在於財富,而在於分配財富的社會製度,狄更斯和所有資產階級進步思想家一樣,看見了資本主義製度下人間的不平,而不能正確地找到這不平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