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導讀(1 / 3)

《維摩詰所說經》雲:“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道。”麵對功利心重的眾生,《佛說阿彌陀經》第一部分從“果”入手,向人們描述了極樂淨土依報、正報莊嚴。“依報”指極樂國土理想的生存環境,物質極大豐富,各取所需,四季如春,氣候宜人,風光旖旎,是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正報”指我們自身相好光明,身心清淨,言語優雅,壽命無量,令人生起信心,心甘情願地往生到那裏。

《佛說阿彌陀經》第二部分說明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並不複雜,持名念佛即可往生,“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佛說阿彌陀經》第三部分描述東、南、西、北、下、上六方世界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讚歎阿彌陀佛以不可思議的功德,成就了西方極樂淨土,為苦惱眾生提供了一個理想的修行環境。眾生沐浴在諸佛菩薩的德化中,“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有這一切,都是真實不虛的,以此鼓勵眾生斷疑生信,發願往生到西方極樂國,與無數聖賢共同生活、修行,過著無憂無慮、無爭無染、清淨安康的日子。

最後,佛陀一再提醒大眾,念佛往生淨土是世間最難令人相信的修行法門,“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因此,如果有人聽聞阿彌陀佛的名號,讀誦《佛說阿彌陀經》,便能生起往生極樂國土的信心,那麼,此人應該有很大的善根、福德、因緣。

三、《佛說阿彌陀經》的現代意義與普世價值

淨土是禪修者在定中顯現的境界,甚深難測,所以佛陀才無問自說淨土法門,指出獲得這種境界的方法——信、願、行,被稱為淨土法門的三種資糧。“信、願、行”三字看似簡單,卻包含了一個人成功的秘訣。

(1)信——生命定向

《佛說阿彌陀經》雲:“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十萬億佛土”是地球到西方極樂世界的距離。兩者之間究竟有多遠呢?玄奘所譯《瑜伽師地論》為我們提供了線索,“如是百拘胝四大洲,百拘胝蘇迷盧,百拘胝六欲天,百拘胝梵世間,三千大千世界,俱成俱壞。即此世界,有其三種:一、小千界,謂千日月,乃至梵世,總攝為一;二、中千界,謂千小千;三、大千界,謂千中千。合此名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四方上下,無邊無際三千世界,正壞正成;猶如天雨,注如車軸,無間無斷,其水連注,墜諸方分,如是世界,遍諸方分,無邊無際,正壞正成。即此三千大千世界,名一佛土。如來於中,現成正覺;於無邊世界,施作佛事。”此段引文說明,佛教中的一個小世界相當於現代科學中的一個太陽係大小,約七十九個天文單位。若以一個天文單位為1.5億公裏計算,太陽係的直徑約為120億公裏,也就是佛教中一個小世界的大小。依此推算,則我們離西方極樂世界的距離應是1,200,000,000,000,000,000,000,000億公裏。

《維摩詰所說經》雲:“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道。”麵對功利心重的眾生,《佛說阿彌陀經》第一部分從“果”入手,向人們描述了極樂淨土依報、正報莊嚴。“依報”指極樂國土理想的生存環境,物質極大豐富,各取所需,四季如春,氣候宜人,風光旖旎,是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正報”指我們自身相好光明,身心清淨,言語優雅,壽命無量,令人生起信心,心甘情願地往生到那裏。

《佛說阿彌陀經》第二部分說明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並不複雜,持名念佛即可往生,“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佛說阿彌陀經》第三部分描述東、南、西、北、下、上六方世界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讚歎阿彌陀佛以不可思議的功德,成就了西方極樂淨土,為苦惱眾生提供了一個理想的修行環境。眾生沐浴在諸佛菩薩的德化中,“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有這一切,都是真實不虛的,以此鼓勵眾生斷疑生信,發願往生到西方極樂國,與無數聖賢共同生活、修行,過著無憂無慮、無爭無染、清淨安康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