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縱橫家”,即是為適應當時各國之間政治鬥爭的需要,或主縱,或主橫,或奔走遊說,或入朝幹政,直接服務於各國統治者的一批謀臣策士,他們是一群有雄韜偉略、奇謀異策的“智囊”,對當時的政治、經濟、地理、風俗、民情,以至國君的誌趣、癖好,均了然於胸。班固(孟堅,三十二至九十二)在《漢書·藝文誌》中指出縱橫家乃春秋戰國時期九流十家之一,批評說:

從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及邪人為之,則上詐援而棄其信。

“行人之官”,即是當時的外交官。早在春秋時期,孔子(仲尼,前五五一至前四七九)便曾到過齊、魯、衛、宋、陳、蔡、楚等國,向列國君主推銷其學說;及至戰國,墨翟(前四六八至前三七六)到過楚、魯、宋、齊;荀子到過燕、齊、楚、秦、趙;而孟子(前三七二至前二八九)則到過魏、宋、鄒、滕、魯等國。孟子遊於稷下,墨翟止楚攻宋,均傳為千古佳話。

然而,策士並不受時人尊重,孟子更視之為“妾婦之道”,卑之為“妾婦”,指的是策士隻曉得以語言在列國間搬弄是非、製造矛盾。秦相魏冉(生卒年不詳)亦不喜歡策士,因此當範雎逃亡到秦國時,便避魏冉而唯恐不及。因為策士在時人眼中毫無堅持,因時而變,即所謂“邦無定交,士無定主”。例如公孫衍(生卒年不詳)先是在秦國主張連橫,後來轉投魏國,就變為主張合縱。

蘇秦先後遊說了周顯王(?至前三二一)、秦惠文王(前三五四至前三一一;前三三七至前三一一在位)以及趙武靈王(前三四〇至前二九五),均不成功。屢遭挫折後,蘇秦終於獲得了亟於渴求富強以複仇的燕昭王(前三三五至前二七九)的重用。蘇秦先分析了趙國在阻擋秦國方麵對燕國的貢獻,又剖析趙國可迅速攻至燕國,以說服燕昭王認同與趙國結盟的策略:“願大王與趙縱親,天下為一,則燕國必無患矣”,“天下為一”指的是在秦國以外,六國連成一整體,即南北聯合之“合縱”策略,具體內容如下:

秦攻楚,齊、魏各出銳師以佐之,韓絕其糧道,趙涉河漳,燕守常山之北。秦攻韓、魏,則楚絕其後,齊出銳師而佐之,趙涉河漳,燕守雲中。秦攻齊,則楚絕其後,韓守城皋,魏塞其道,趙涉河漳、博關,燕出銳師以佐之。秦攻燕,則趙守常山,楚軍武關,齊涉渤海,韓、魏皆出銳師以佐之。秦攻趙,則韓軍宜陽,楚軍武關,魏軍河外,齊涉清河,燕出銳師以佐之。諸侯有不如約者,以五國之兵共伐之。

以上的策略,理論上可行,操作卻不易。無論如何,蘇秦成功說服了燕昭王,獲得了重金資助,以支持其繼續遊說各國“合縱”。其後六國均讚同蘇秦的合縱策略,六國的聯盟終告形成,此舉令秦惠文王十五年不敢出兵函穀關。

至於“縱橫家”,即是為適應當時各國之間政治鬥爭的需要,或主縱,或主橫,或奔走遊說,或入朝幹政,直接服務於各國統治者的一批謀臣策士,他們是一群有雄韜偉略、奇謀異策的“智囊”,對當時的政治、經濟、地理、風俗、民情,以至國君的誌趣、癖好,均了然於胸。班固(孟堅,三十二至九十二)在《漢書·藝文誌》中指出縱橫家乃春秋戰國時期九流十家之一,批評說:

從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及邪人為之,則上詐援而棄其信。

“行人之官”,即是當時的外交官。早在春秋時期,孔子(仲尼,前五五一至前四七九)便曾到過齊、魯、衛、宋、陳、蔡、楚等國,向列國君主推銷其學說;及至戰國,墨翟(前四六八至前三七六)到過楚、魯、宋、齊;荀子到過燕、齊、楚、秦、趙;而孟子(前三七二至前二八九)則到過魏、宋、鄒、滕、魯等國。孟子遊於稷下,墨翟止楚攻宋,均傳為千古佳話。

然而,策士並不受時人尊重,孟子更視之為“妾婦之道”,卑之為“妾婦”,指的是策士隻曉得以語言在列國間搬弄是非、製造矛盾。秦相魏冉(生卒年不詳)亦不喜歡策士,因此當範雎逃亡到秦國時,便避魏冉而唯恐不及。因為策士在時人眼中毫無堅持,因時而變,即所謂“邦無定交,士無定主”。例如公孫衍(生卒年不詳)先是在秦國主張連橫,後來轉投魏國,就變為主張合縱。

蘇秦先後遊說了周顯王(?至前三二一)、秦惠文王(前三五四至前三一一;前三三七至前三一一在位)以及趙武靈王(前三四〇至前二九五),均不成功。屢遭挫折後,蘇秦終於獲得了亟於渴求富強以複仇的燕昭王(前三三五至前二七九)的重用。蘇秦先分析了趙國在阻擋秦國方麵對燕國的貢獻,又剖析趙國可迅速攻至燕國,以說服燕昭王認同與趙國結盟的策略:“願大王與趙縱親,天下為一,則燕國必無患矣”,“天下為一”指的是在秦國以外,六國連成一整體,即南北聯合之“合縱”策略,具體內容如下:

秦攻楚,齊、魏各出銳師以佐之,韓絕其糧道,趙涉河漳,燕守常山之北。秦攻韓、魏,則楚絕其後,齊出銳師而佐之,趙涉河漳,燕守雲中。秦攻齊,則楚絕其後,韓守城皋,魏塞其道,趙涉河漳、博關,燕出銳師以佐之。秦攻燕,則趙守常山,楚軍武關,齊涉渤海,韓、魏皆出銳師以佐之。秦攻趙,則韓軍宜陽,楚軍武關,魏軍河外,齊涉清河,燕出銳師以佐之。諸侯有不如約者,以五國之兵共伐之。

以上的策略,理論上可行,操作卻不易。無論如何,蘇秦成功說服了燕昭王,獲得了重金資助,以支持其繼續遊說各國“合縱”。其後六國均讚同蘇秦的合縱策略,六國的聯盟終告形成,此舉令秦惠文王十五年不敢出兵函穀關。

然而,蘇秦的“合縱”策略構想過於理想化,隻要他所設計的環節上有任何一絲差錯,或某國不充分合作,其“合縱”策略則全告崩潰。故此,早在公孫衍推出“五國相王”時,秦惠文王便對其“合縱”做出“猶雞之不能俱止於棲明矣”的預言(《卷三·秦策一·秦惠王謂寒泉子曰》),以連著腳的雞群是沒法飛上棲息的樹上來比喻合縱的不可行。相對而言,秦國采用張儀的“連橫”以抗衡蘇秦的合縱,不斷地削弱東方的競爭對手齊國,並逐漸實現東進的目標。張儀的第一站便是前往魏國,擔任魏襄王(?至前二九六)的丞相,明為魏國服務,暗中卻為秦國破壞六國的聯盟。他向魏襄王提出“尊秦”的策略,卻不為其所接納,於是便向秦王建議先打魏國。魏國被秦國打敗後,隨之又再輸一仗給齊國,魏襄王於是不得不尊秦,正如後來的楚國一樣,兩國均淪為秦國的玩偶與幫凶。這就是策士的智慧與力量。實際上,正如秦惠文王所預言,六國之中,任何一國不合作,合縱即告失敗,而任何一國與秦合作,即是連橫之成功。秦國雖曾為合縱所逼,相對而言,秦國之連橫要比六國之合縱容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