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思想內容
(一)義利之辨
曆史學家趙靖指出,先秦諸子如管子、孔子、孟子、荀子等人亦認可求利是人類之本性。《管子侈靡篇》更明確提出“上侈下靡”的主張,即富人大量消費以造就貧民、工匠、女工的就業機會,有衣食可得。孔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孔子討論的重點是討論“義利”之關係,屬於倫理學層麵的闡述。《史記管晏列傳》亦有相類的記述:“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其實,《管子》既是集各家大成,在義利觀方麵比起儒家更有彈性,它不像儒家般視道德價值淩駕於生命之上,動輒講“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或“餓死於首陽山”,而是試圖把傾向價值理性的儒家思想,以及類近於工具理性的法家思想,合而為一,破除非黑即白、二元對立的邏輯謬誤,有意建構成兩者並重的思考係統。
許多人以為管仲既是現實主義者,故此書多是宣揚唯利是圖的思想。事實上,《管子》絕非隻講利益,而是認為道德要在滿足基本需要後進一步實現出來。當代哲學家殷海光提出了人生的意義可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物理層、生物邏輯層、生活文化層和價值層。人類需要拾級而上,充實基本需要後升華至道德理想的層次,人生才活得有意義。《管子牧民篇》也說:“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就是為“義利觀”建立序列,它既注意實質利益,又看重抽象概念,主張先現實後理想。如此不但較符合人性,更是易知易行,正是提倡在滿足生活文化層後,必須發展道德倫理一層,乃由下而上的道德觀,有別於儒家講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一套。其實,這種思想正是現代人的明燈,人們既渴望生活安穩,又想為社會出一份力,他們既不喜空談理想,認為過高的目標猶如空中樓閣,但又希望在道德實踐上有一番作為,衣食足而知榮辱似乎是合理的人生目標。順帶一提,法國大革命時西方哲學家孟德斯鳩(Charles de Sedat,Baron de Montesquieu,一六九八至一七五五)也提出相似的說法,世稱“孟德斯鳩命題”,認為當經濟發展起來,擺脫野蠻階段,人們才有能力追求精神上的滿足。
一言以蔽之,《管子》所提出的說法是對人性體察極深的洞見。在道德淪喪,幾乎無所不假的社會裏,在路見不平拔足而走的當代社會,較容易引起向來不關注道德的人們的反思,提升現代人的德性。
(二)經濟思想
《管子》一書所提出的治國思想最為可觀,曆代學人多有引用,尤其體現在經濟方麵。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有兩大路徑,一是自由放任主義,以黃老思想為代表,司馬遷的“善者因之”是為佼佼者;二是幹預主義,具法家色彩的《管子》就是一大濫觴。趙靖指出,《管子》主張國家對經濟行為進行幹涉,此方麵可見於《管子》之四民不得雜處說。士農工商的階層說在中國曆史上有極大的影響,日本德川幕府亦以為國策,其實《管子》是這方麵的首倡者。對此,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有“士何事”條對此亦有所分析,其謂:
一、主要思想內容
(一)義利之辨
曆史學家趙靖指出,先秦諸子如管子、孔子、孟子、荀子等人亦認可求利是人類之本性。《管子侈靡篇》更明確提出“上侈下靡”的主張,即富人大量消費以造就貧民、工匠、女工的就業機會,有衣食可得。孔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孔子討論的重點是討論“義利”之關係,屬於倫理學層麵的闡述。《史記管晏列傳》亦有相類的記述:“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其實,《管子》既是集各家大成,在義利觀方麵比起儒家更有彈性,它不像儒家般視道德價值淩駕於生命之上,動輒講“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或“餓死於首陽山”,而是試圖把傾向價值理性的儒家思想,以及類近於工具理性的法家思想,合而為一,破除非黑即白、二元對立的邏輯謬誤,有意建構成兩者並重的思考係統。
許多人以為管仲既是現實主義者,故此書多是宣揚唯利是圖的思想。事實上,《管子》絕非隻講利益,而是認為道德要在滿足基本需要後進一步實現出來。當代哲學家殷海光提出了人生的意義可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物理層、生物邏輯層、生活文化層和價值層。人類需要拾級而上,充實基本需要後升華至道德理想的層次,人生才活得有意義。《管子牧民篇》也說:“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就是為“義利觀”建立序列,它既注意實質利益,又看重抽象概念,主張先現實後理想。如此不但較符合人性,更是易知易行,正是提倡在滿足生活文化層後,必須發展道德倫理一層,乃由下而上的道德觀,有別於儒家講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一套。其實,這種思想正是現代人的明燈,人們既渴望生活安穩,又想為社會出一份力,他們既不喜空談理想,認為過高的目標猶如空中樓閣,但又希望在道德實踐上有一番作為,衣食足而知榮辱似乎是合理的人生目標。順帶一提,法國大革命時西方哲學家孟德斯鳩(Charles de Sedat,Baron de Montesquieu,一六九八至一七五五)也提出相似的說法,世稱“孟德斯鳩命題”,認為當經濟發展起來,擺脫野蠻階段,人們才有能力追求精神上的滿足。
一言以蔽之,《管子》所提出的說法是對人性體察極深的洞見。在道德淪喪,幾乎無所不假的社會裏,在路見不平拔足而走的當代社會,較容易引起向來不關注道德的人們的反思,提升現代人的德性。
(二)經濟思想
《管子》一書所提出的治國思想最為可觀,曆代學人多有引用,尤其體現在經濟方麵。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有兩大路徑,一是自由放任主義,以黃老思想為代表,司馬遷的“善者因之”是為佼佼者;二是幹預主義,具法家色彩的《管子》就是一大濫觴。趙靖指出,《管子》主張國家對經濟行為進行幹涉,此方麵可見於《管子》之四民不得雜處說。士農工商的階層說在中國曆史上有極大的影響,日本德川幕府亦以為國策,其實《管子》是這方麵的首倡者。對此,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有“士何事”條對此亦有所分析,其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