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哲學家海德格爾曾說:“我們進入世界圖景時代,世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已經變成一係列圖景。”人類從口語時代、文字時代、播音時代步入了圖片時代、信息時代。20世紀,攝影在中國走過了一個使用、掌握、新聞報道、“文以載道”傳統文化模式的語意專製、紀實、個性的釋放、攝影本體語言的追求與探索的過程,今天人們更看重的是圖像與我們生活的關係,這也是攝影走出一個名詞對其語體形式的限定成為“藝術”的關鍵。
攝影正逐漸走出紀實和唯美的束縛而成為表達觀念的有效手段,同時攝影與當代藝術的關係也越來越密切,當代藝術中,許多活躍的人物經常跨越藝術和攝影兩個領域。這些發展也開始體現在高等教育的攝影課程中,使過去在教學中把學生個人化的探索納入係統的討論和實踐中。實際上在目前文化背景下,藝術的各個學科界限也已模糊,或者說已相互交叉,如果還在固守學科的純粹性已顯迂腐。但盡管如此,“觀念攝影”的教學仍然麵臨重重困難。在這種觀念下衍生了種種對“生活”的誤解,同時這也成為“非傳統影像”發展的主要障礙。另外,“觀念攝影”具有一種對以往價值觀和審美觀的批判性,而這樣使學生在幾種不同觀念中搖擺,放棄不了非此即彼的單一選擇,從而產生困惑、遲疑,甚至抵觸。在我國高等教育不發達的今天,大學是解決青年人就業的主要途徑,高等教育實際上承擔著大部分職業教育的功能。學生關注當下社會需求,並期望能夠進入主流社會。而“觀念攝影”則關注研究、探索和實驗,可以說具有一種前瞻性或邊緣性。
該教材的初衷在於通過不同的視點和角度來捕捉現代攝影的點滴變化。注重在影像表現領域的創意性培養,強調各個創作形態完成與表現的手段。探究觀念攝影形態的多向性,凸顯學生的個性化風格和攝影的特異性。強化平麵語言和視覺符號語彙,關注當代藝術思潮,提高對藝術的敏感性,拓展創作思維空間。形成學生攝影創作的個性特點,具備獨立的攝影創作能力。本書還精選了100多幅優秀攝影作品,圖文並茂,相得益彰,讓讀者在圖解範例中獲得知識,在愉悅欣賞中掌握創作方法。本書不僅適用於高等藝術院校的攝影專業教學之用,也適用於非攝影專業讀者學習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