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發生了什麼?又看了一次錄像帶之後我們發現,一般情況下,如果凱莉對一件商品很喜歡,她就會去觸摸、研究和思考它,但是她最後買走的並不是她起初拿起來的那件,而是和那些買報紙的人一樣——把那“受汙染的”洗發水、咖啡或玉米片放回了貨架,然後又拿了擺在後麵一些的完全一樣的商品。而且還有一次,當凱莉想要的商品隻剩一件時,她腦部的恐懼反應相當明顯,最後她選擇了另外一個品牌——如果你問她為什麼,她也不知道她為什麼要這麼做。
我們對細菌或汙染的恐懼在對待食品時尤其明顯,這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我們怎麼解釋凱莉對紙巾的恐懼反應和她對牛奶的恐懼反應同樣強烈?我把這歸結為一種精明的營銷策略,它植根在我們的大腦中——潛意識裏,當然,也許有的商品就是比我們想象中更“幹淨”或更“不幹淨”。為了理解我說的,你可以想象一下貨架上擺滿的果醬。大多數人都知道,果醬用水果做成、濃稠、帶點果肉、味道類似糖漿。果醬起源於蘇格蘭,最初,果醬是裝在罐子裏銷售的,頂部是一個格紋的擰蓋,為了體現出那種“進口貨”的異國情調(雖然大部分果醬是在美國製造的)。但是,大部分美國人認為這種異國食品經過了幾千英裏的顛簸,已不知道經過了多少汙染,被多少肮髒的手套摸過了。一般的消費者在買果醬之前都會仔細檢查,為了確保自己買到的是安全、新鮮和無汙染的那一罐。
但是,地球上沒有一個果醬生產商能保證新鮮。果醬本來就不是一個“新鮮”的產品,那些玻璃罐子在超市的貨架上已經放了8個月以上。但是營銷者可不想讓我們知道!那麼他們會怎麼做?他們在果醬的蓋子上貼上一條窄的白色不幹膠紙帶,為的是營造一種“新鮮”的錯覺。如果膠紙完好無損,就說明沒有人打開過罐子。這就像是在和消費者說:嗨,別擔心,這罐是新鮮的!
順便說一句,酒店也在使用類似的伎倆,比如在馬桶圈上麵墊紙,以及在浴室或放在迷你吧旁邊的玻璃杯上放一個紙蓋子。我一直對這個現象感到吃驚:僅僅是一張薄薄的紙就足以創造出一種“沒人用過這個廁所”和“沒人用這個杯子喝過水”的錯覺,但事實並非如此,曾有一個酒店員工向我坦露,有時他們是不洗玻璃杯的,隻是拿毛巾擦幹,然後一次次地循環利用。但是那個紙蓋子給了我們“清潔”的錯覺。
營銷者把這個叫作“新鮮帶”(fresh strip)。和它的“近親”——塑封一樣,新鮮帶也是當今許多食品的標準裝備,這些產品類別包括酸奶、花生醬、咖啡、番茄醬、冰茶、芥末、果汁、維生素以及櫃台上賣的藥品。新鮮帶傳遞出一種(很多時候是錯誤的)印象:無論是罐子還是包裝袋,或任何容器,都沒有被細菌汙染過,也沒有被別人接觸過。另外,很多這種罐子和容器還被有意地設計成當我們在家擰開果醬蓋子會聽到“砰”的一聲,讓我們更加確信自己買到的是新鮮的、幹淨的和安全的——雖然這“砰”的聲音是在一個聲音實驗室創造出來的,還獲得了專利,為的就是使我們相信這瓶果醬就是今天早上剛從愛丁堡空運過來的。
別再被騙了。現實情況是這瓶果醬已經在貨架上擺了幾個月了,店員會時不時過來擦擦上麵的灰塵。
究竟發生了什麼?又看了一次錄像帶之後我們發現,一般情況下,如果凱莉對一件商品很喜歡,她就會去觸摸、研究和思考它,但是她最後買走的並不是她起初拿起來的那件,而是和那些買報紙的人一樣——把那“受汙染的”洗發水、咖啡或玉米片放回了貨架,然後又拿了擺在後麵一些的完全一樣的商品。而且還有一次,當凱莉想要的商品隻剩一件時,她腦部的恐懼反應相當明顯,最後她選擇了另外一個品牌——如果你問她為什麼,她也不知道她為什麼要這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