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按摩的起源與發展
推拿,古稱“按摩”、“按蹺”、“喬摩”、“撟引”、“案扤”等,如《素問·血氣形誌篇》記載:“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素問·異法方宜論篇》記載:“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雜食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靈樞·病傳》記載:“黃帝曰:餘受九針於夫子,而私覽於諸方,或有導引行氣、喬摩、灸、熨、刺、焫、飲藥之一者,可獨守耶,將盡行之乎?岐伯曰:諸方者,眾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盡行也。”“推拿”一詞,始見於明代萬全的小兒推拿著作《幼科發揮》,明代錢汝明在《秘傳推拿妙訣·序》中指出:“推拿一道,古曰按摩,上世活嬰赤以指代針之法也”。
先秦時期,按摩是主要的治療和養生保健手段,唐代之前,常常將“導引”和“按摩”聯係在一起稱謂。嚴格地講,這是兩種不同的防治方法。導引,唐代王冰解釋為“搖筋骨、動支節”,是自動還是他動,是自搖還是他搖,王氏未加詳說;唐代慧琳在《一切經音義》中則認為導引是一種“自摩自捏,伸縮手足,除勞去煩”的方法,提出了自我操作的特點。從這些古代文獻中可以概括地認為,“導引”是一種配合呼吸,進行自我手法操作,自主活動的防治疾病和強身保健的方法,它與現在的功法訓練相類似。“推拿”則是一種可以配合呼吸,既自動又他動地進行手法操作的防病治病的方法。因此,導引和推拿也是兩種密切相關的療法。尤其是自我手法操作,既可謂之推拿,也可稱之導引。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畫《導引圖》描繪44種導引姿勢,其中有捶背、撫胸、按壓等動作,並注明了各種動作所防治的疾病。這些動作就是自我推拿的方法。湖北省江陵縣張家山出土的簡書《引書》是一部導引術專著,其中也描寫了治療顳下頜關節脫位的口內複位法、治療落枕(急性斜頸)的仰臥位頸椎拔伸法、治療腸澼(痢疾)的腰部踩踏法和腰部後伸扳法、治療喉痹的頸椎後伸扳法,將推拿按摩方法用於骨傷科疾病的診治。同時,先秦時期的推拿還應用於臨床急救,《周禮注疏》一書中說:“扁鵲治虢太子暴疾屍厥之病,使子明炊湯,子儀脈神,子術按摩”,描述了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扁鵲運用推拿等方法成功地搶救了屍厥病人一事。
秦漢時期,我國的醫學著作就較完整地記載了推拿防治疾病的方法。《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且比較全麵、係統闡述中醫學理論體係的古典醫學巨著,書中有不少有關推拿的記載,它概括了推拿具有的行氣、活血、舒筋、通絡、鎮靜、止痛、退熱等作用,記載了推拿可以治療痹證、痿證、口眼斜和胃痛等多種病症,描述了有關推拿工具——“九針”中的“圓針”和“鍉針”,介紹了推拿治療的適應證及禁忌證,還提出了對按摩人員的選材與考核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