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跟孩子溝通時,家長要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而非替孩子解決問題。
女兒小學五年級的時候,被同學們推舉為北京市三好學生的候選人,而且預選的時候得票最高。結果到正式投票的時候卻發生了一件事。原來就在正式評三好學生的那天中午,女兒跟一個好朋友發生了一點小摩擦。這個好朋友氣不過,就對女兒進行了報複,跟一幫同學說女兒不夠格做三好學生,並鼓動大家在下午投票的時候不投女兒的票。結果,女兒果真以一票之差,沒有獲得北京市三好學生的稱號。
放學回家後,女兒哭得非常傷心,一是因為沒有當成三好學生,二是覺得自己最好的朋友背叛了自己。
我當時特別理解女兒,因為她雖然學習不是最好的,但是綜合素質在班裏同學中比較突出。學校評三好學生也考查綜合素質,而非單單考查學習成績。預評的時候她得票最高,對自己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而最後的落選,竟然是她的好朋友從中作祟。我明白她是多麼的難過和傷心。
講完了事情的前因後果,女兒問我:“媽媽,你說我以後還要跟××一起玩嗎?”我明白,相對於三好學生的榮譽,女兒更看重和好朋友的關係。但是,我真的沒有答案給她,因為我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那個小朋友是個很可愛的孩子,女兒和她在一起玩得很好,連我們兩家的家長都成了好朋友。
於是,我說:“我知道這件事讓你很傷心,媽媽也很為你難過。不過,媽媽也不清楚如何做才好,我們都先考慮考慮,等明天再說好嗎?”
當孩子遇到問題,家長也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不妨先放下,緩一緩。因為當時孩子還在難過的情緒裏,我也不平靜,稍微有些憤怒。我這樣做,一方麵想先平複我們倆的情緒,同時也是給孩子一個反思的機會,畢竟凡事總有為什麼。女兒之所以不能當選,說明那位好朋友還是找到了她的一些問題的。
結果第二天,那位小朋友先打來電話向女兒道歉,並問女兒還是否願意當她是好朋友。我聽女兒在電話裏跟小朋友說:“那要看你以後的表現了!”掛了電話,女兒跟我說:“媽媽,××向我道歉了。我打算以後還當她是我的好朋友。”
我誇獎了女兒的大度,同時慶幸頭一天沒有給女兒建議。其實我當時挺生氣的,特想跟女兒說:“以後不跟她玩了!”那樣女兒沒準就失去了一位好朋友。後來女兒和那個小朋友盡釋前嫌,到現在都是聯係緊密的好朋友。
因此,家長有時候還真不能輕易給孩子出主意,而要把解決問題的球踢給孩子。孩子通過自己的思考,肯定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