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父母,從大人做起(2 / 2)

這讓我想到了從小就聽老輩人講的一個關於不孝的故事。有一個男人要用車子把不中用的老母親送到離村很遠的溝裏,想讓她自然死去,因為路途坎坷,男人便讓兒子幫忙。送到地頭後,男人想把車子也扔在那裏,兒子不幹,非要把車子再拉回去。男人不解,問兒子幹嗎非要把車拉回去。兒子說:“日後你不能幹活的時候,我也好用這個車子把你拉到這裏來啊!”男人聽了兒子的話,羞愧難當,當即又把老母親拉回家,並孝敬有加,直到老母親去世。

這個故事說明,父母的榜樣力量非常大,我們孝敬父母,孩子才會孝敬我們,否則,就別怨恨孩子將來長成“白眼狼”了。

有一年暑假,我帶女兒回老家看望我的父母。我們剛到家,我父親就患了肺炎,喘氣喘得非常厲害。村裏的醫生給他打了幾天吊針也不見效,後來,我就把父親帶到縣醫院去看病,並悉心照顧。過後女兒寫了一篇日記,非常詳細地記錄了當時的情況,並表達了她自己的看法:

從那天開始,媽媽就日日夜夜地陪著姥爺、照顧姥爺,實在累得不行了,才讓人替她看著姥爺,自己才去休息。姥爺暫時還不能活動,廁所又離得挺遠的。媽媽為了讓姥爺上廁所時方便,就特意給姥爺買了一個像馬桶一樣的椅子,中間有個洞,洞底下還有個小桶。有了這個椅子,姥爺要上廁所時,隻要坐在那個洞上,就可以方便了。姥爺吃飯和喝水的時候,很不方便,所以媽媽就向護士阿姨要了一個打吊針時用的管子,把它剪出一小段,姥爺喝水、喝湯的時候把管子的一頭放進水或湯裏,隻要在另一頭吸就可以了。吃飯的時候,媽媽就一口一口地喂姥爺吃。

總之,媽媽為了讓姥爺盡量少運動,能代姥爺辦的就代辦,不能代辦的就盡量讓姥爺減少運動量。為此,我很感動,心想:如果有一天,媽媽或爸爸生病了,我一定會像媽媽照顧姥爺那樣關懷備至地照顧他們。

這篇日記後麵表決心似的話語看著確實有些稚嫩、有些好笑,但我覺得女兒還是從媽媽的身上看到了孝敬的真實表現,這對她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要想讓孩子將來成長為一個孝順的人,家長隻需自己做到孝順就可以了。孩子會在日常生活中,把父母的所作所為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並逐漸內化成日後自己的行為。

教育專家孫雲曉曾在他的微博公開向廣大博友征集《家長教育行為規範》的建議,我也積極參與,給孫老師提了幾條,首條就是家長要孝敬自己的父母。我們家長在給孩子做好孝敬父母的示範時,應該注意幾點:

第一,和父母一起居住的年輕家長,每天臨走前和回家後要主動跟父母打招呼,這便是《弟子規》所說的“出必告,返必麵”。自主自立,主動承擔家裏的家務勞動和財務責任,不做“啃老族”。

第二,如果和父母分居兩地,要經常給父母打電話問候,讓孩子感覺到雖然祖輩不在跟前,但是爸爸媽媽還是關心他們的。節假日有條件就帶孩子回去看看。

第三,父母年老時要盡贍養義務,而且要義無反顧地去做。

這一切,看似是作為子女的我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對於孩子來說,卻是在教給他們如何對待自己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