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理財不“退休”:老年人需要理財(1 / 2)

二、老年人參與理財有利於保值、增值財富與資產價值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得到了較好的發揮,與此同時,市場利率、貨幣彙率的波動成為社會經濟生活的常態,特別是我國經濟在曆經數十年的高速增長,在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帶來的人口紅利期效應減弱、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的背景下,物價水平呈現出逐年上升的基本態勢,社會經濟生活中的通貨膨脹現象同樣成為一種常態。據《經濟參考報》2011年8月10日報道,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7月初就曾表示,中國能夠容忍經濟轉型過程中所產生的一定程度的通脹,說明管理層已認知到我國通貨膨脹形勢的長期性、複雜性。事實上,2011年7月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升就已經達到6.5%,這是自2010年2月該指數同比上漲2.7%而同時一年期存款利率為2.25%的狀況宣告了我國進入負利率時代以來,負利率已經持續長達了17個月,表明在這期間老百姓的資產價值正隨著物價上漲而相對貶值,具體體現為銀行存款的實際收益為負數,更為嚴重的是這一狀況至少在目前還看不出有根本改變的任何信號。在資金、資產與資源價格較為頻繁波動以及通貨膨脹成為一種常態的背景下,財富、資產價值的保值和增值成為老百姓廣為關注的焦點,特別是老年人群體,由於退休後預期收入僅僅固定在基本保障的養老金,更易受到通貨膨脹的打擊和影響而降低生活品質。因此,老年人更需要發揮財商,借助各種理財手段和機會、善用各種理財產品和工具,積極和有效對抗通貨膨脹的影響,確保已有財富價值的保值與增值,努力穩定和提高生活品質。這就是時下“你可以跑不過劉翔,但必須跑贏CPI”這句流行語的提示要義。

三、老年人參與理財有利於營造和諧的家庭生活

晚年是人類生命周期的自然階段。如何安度晚年,是每個人都要麵對的問題。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進步,現在人的壽命長了,據統計目前我國人均壽命已達73歲並在穩步上升,其中上海的人均壽命已達82歲,超越了美國的79歲。而現在的家庭特別是類似上海這樣的大都市家庭基本上是4︰2︰1的家庭成員結構,老年人要完全仰仗、指望子女贍養,就得讓一對夫妻支撐4位老人的養老。更應該看到的是,由於受到傳統思維定式、觀念和習慣影響,老年人不僅不想給兒女增加麻煩、負擔,還要為子女的結婚、購房、照顧孫輩甚至子女家庭的日常生活提供經濟支持,即使子女有贍養父母的孝心,他們在精力上和財力上也麵臨諸多挑戰和困難。同時,老年人在退休以後,收入必然會減少。而由於年老多病、要求享受生活等原因,支出卻會增加。在這種情況下,要想有一個幸福的晚年、享受一個有尊嚴的晚年生活和營造和諧的家庭生活氛圍,除了自己在在職時未雨綢繆,及早多留一點積蓄、做好理財以外,更要在退休後善盡財商、科學理財,為自身養老和家庭建設提供良好的財務支持。

四、老年人參與理財有利於豐富晚年生活和提升晚年生活品質

退休的老年人在離職離崗後通常需要一個較長時期的心理適應期和行為調整期,從某種程度上講,急需老年人找事來填補這一時期容易出現的精神空虛、產生失落感帶來的對身體、生理和心理的不良影響和衝擊,而從事一些與自身誌趣相向的有意義活動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從而做到老有所樂、老有所為,達到養生保健、愉悅心情目的,豐富晚年生活和提升晚年生活品質。比如,進行適度和適量的外出旅行及有計劃的探親訪友、參加書法書畫學習和培育適合自身特點的廣泛愛好與興趣、開展形式多樣的體育鍛煉和跳舞健美活動等。但是,上述有意義的活動通常離不開必要的財務能力支持,而老年人退休後在收入減少的情況下,要確保這些有意義活動的必要經濟投入就需要通過有效的理財活動來提供財力保障。同時,理財市場是學不完的博大知識寶庫,成功和有效的理財活動需要知識和技巧,其本身就需要老年人不斷學習、提高技能、積累經驗,而享受有效理財帶來的財富盛宴和理財過程帶來的快樂是獨一無二、別具一格的體驗,足以讓老年人擁有一個充實和有意義的晚年。

因此,老年人參與理財活動不僅必要而且十分重要。

二、老年人參與理財有利於保值、增值財富與資產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