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地講,中國要成為文化大國和思想大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中國要在未來的30年中成為擁有思想並創造思想的國家還是有可能的。其前提是,中國不僅能營造一個尊重創造、尊重思想並激勵思想的人文環境,而且能培養為思想的繁榮所必不可少的一大批傑出學者。於是,催生一種能造就這類學者的哲學教育體係也便成了我們無法逃避的使命。
一
哲學和哲學教育是有著自身的法則的。揭示這種法則、遵循這種法則正是我們這些哲學教師的主要職守之所在。“在人們按慣例教授哲學時,哲學強化了過去的思想的曆史並且引導職業哲學家去研究通過既有的體係得以表述的題材。”(John Dewey,“ The Need for a Recovery of Philosophy”,in: The Esntial Dewey,ed.by Larry A. Hi and Thomas M. Alexander.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y Press,1998. Vol.1,pp.46-70.)人們常說“哲學是世界觀與方法論”,這自然是不錯的說法;人們還一再重複說“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我本人甚至要說:“哲學是文化的靈魂。它不僅為自身而存在,而且為時代精神而存在。哲學家不僅為同時代人而工作,而且為子孫後代而工作。”(汪堂家、孫向晨、丁耘:《17世紀形而上學》,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頁。)但是這並非對中國現有的哲學狀況的現象描述,而是對過去的哲學的輝煌時代的真切懷念,以及對思想抱有極大熱忱的人們對哲學提出的本質性要求,或毋寧說,是他們對哲學的“應然狀態”的一種讓人振奮的期待。因此,我們不應陶醉在曆史上的哲學曾經為我們提供的種種希望與遠景裏,而不自覺到現行哲學和哲學教育的困局與危機。“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我們的先哲張載為我們提出的崇高要求,這也是今天哲學和哲學教育應當積極回應的要求。它既道出了“天、地、人、聖”的統一,也道出了他對絕學的憂思以及對絕學不絕的信念,更道出了以太平盛世為定向的曆史願景以及由這份願景所引領的人類生活的意義。
當我們今天把張載的這種要求作為哲學和哲學教育的理念時,我們也許會覺得它太過崇高、太過遠大。但自視為思想尊嚴的代言人的學者們也應當自視能配得上這樣的理念。通過對這種理念的具體化以及在這一具體化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對於哲學的豐富內容、表現風格、語言策略和存在樣式的開放性思考,我們已把自己置於精神生活的重要地位上。黑格爾曾說:“追求真理的勇氣,相信精神的力量是哲學研究的第一條件。”(黑格爾:《小邏輯》,賀麟譯,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16頁。)就此而言,當前哲學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把哲學課堂作為鍛煉精神能力的場所,使學生們意識到,世上除了紛繁的物質世界之外還有豐富的思想世界可供我們開掘與享受。
客觀地講,中國要成為文化大國和思想大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中國要在未來的30年中成為擁有思想並創造思想的國家還是有可能的。其前提是,中國不僅能營造一個尊重創造、尊重思想並激勵思想的人文環境,而且能培養為思想的繁榮所必不可少的一大批傑出學者。於是,催生一種能造就這類學者的哲學教育體係也便成了我們無法逃避的使命。
一
哲學和哲學教育是有著自身的法則的。揭示這種法則、遵循這種法則正是我們這些哲學教師的主要職守之所在。“在人們按慣例教授哲學時,哲學強化了過去的思想的曆史並且引導職業哲學家去研究通過既有的體係得以表述的題材。”(John Dewey,“ The Need for a Recovery of Philosophy”,in: The Esntial Dewey,ed.by Larry A. Hi and Thomas M. Alexander.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y Press,1998. Vol.1,pp.46-70.)人們常說“哲學是世界觀與方法論”,這自然是不錯的說法;人們還一再重複說“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我本人甚至要說:“哲學是文化的靈魂。它不僅為自身而存在,而且為時代精神而存在。哲學家不僅為同時代人而工作,而且為子孫後代而工作。”(汪堂家、孫向晨、丁耘:《17世紀形而上學》,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頁。)但是這並非對中國現有的哲學狀況的現象描述,而是對過去的哲學的輝煌時代的真切懷念,以及對思想抱有極大熱忱的人們對哲學提出的本質性要求,或毋寧說,是他們對哲學的“應然狀態”的一種讓人振奮的期待。因此,我們不應陶醉在曆史上的哲學曾經為我們提供的種種希望與遠景裏,而不自覺到現行哲學和哲學教育的困局與危機。“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我們的先哲張載為我們提出的崇高要求,這也是今天哲學和哲學教育應當積極回應的要求。它既道出了“天、地、人、聖”的統一,也道出了他對絕學的憂思以及對絕學不絕的信念,更道出了以太平盛世為定向的曆史願景以及由這份願景所引領的人類生活的意義。
當我們今天把張載的這種要求作為哲學和哲學教育的理念時,我們也許會覺得它太過崇高、太過遠大。但自視為思想尊嚴的代言人的學者們也應當自視能配得上這樣的理念。通過對這種理念的具體化以及在這一具體化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對於哲學的豐富內容、表現風格、語言策略和存在樣式的開放性思考,我們已把自己置於精神生活的重要地位上。黑格爾曾說:“追求真理的勇氣,相信精神的力量是哲學研究的第一條件。”(黑格爾:《小邏輯》,賀麟譯,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16頁。)就此而言,當前哲學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把哲學課堂作為鍛煉精神能力的場所,使學生們意識到,世上除了紛繁的物質世界之外還有豐富的思想世界可供我們開掘與享受。
然而,誠如歌德所言,一切實用的東西毋需鼓勵亦會自行發展,而真正美的東西、高尚的東西卻需要鼓勵與扶持。真正的哲學雖然不一定是美的東西,但一定是高尚的東西,是能體現思想的尊嚴並堅守這種尊嚴的東西。當前哲學教育的急務是要破除對哲學的實用性的迷思,正是這種迷思將哲學降格為工具性知識的地位。實用性的東西總是與物質性的要求相聯係,而美的東西、高尚的東西總是與精神的力量相聯係。人們常問:“哲學有什麼用?”當我們接受這種問法時,我們早已先行接受了這種“問”本身的合理性。我們極少反問“這裏所說的‘用’是什麼樣的‘用’?是‘小用’還是‘大用’?”當人們以問“杯子有什麼用?”、“鋼筆有什麼用?”的方式去問“哲學有什麼用?”時,答案自然是“哲學是無用的”,因為哲學之用顯然不是謀生之用、謀財之用,不是器物之用,而是體道之用、悟道之用和明道之用,總之,是思想之用。這種“無用之用”堪為“大用”,或者說,是“無用之用”所造就的“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