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節(1 / 2)

重要情節,未讀正文者勿看。

古籍研究社四位成員升上二年級的同時,米澤穗信這個青春日常推理係列也來到了第五集。主角折木奉太郎這回得在學校馬拉鬆大賽途中解決事件,謎團則是預定即將入社的學妹大日向友子為何會突然變掛。為了厘清這個問題,便得從開學之初的社團招募活動開始,透過回憶仔細推敲發生過的每一件事。

這樣的劇情鋪陳方式,令人聯想起作者的成名小說《再見!妖精》。該書主角對短暫相處過的南斯拉夫美少女瑪亞念念不忘,但當初分離之際對方並未留下聯絡方式,甚至連她出身自南斯拉夫的哪一國都不曉得。為了能再次取得聯係,又或者有個追尋的起點,少年嚐試透過自己的回憶,找出瑪亞家鄉位於何方的蛛絲馬跡。

《兩人距離的概算》同樣是在現實中回憶過往,在數個獨立的日常之謎中置放線索,最後將之統整並組合成全書主線謎題的解答。於是實際上頗為相似的寫法帶來了極具趣味的對比。雖然篇幅長短上的差異也造成了影響,但《兩人距離的概算》在故事編排上的拿捏成熟許多。少了妖精一書中在置入線索與推理情節時,偶爾出現的生硬安排,自此可以察覺作者在寫作技巧上的進步。

「古籍研究社」係列各書往往都有劇情、寫作上的致敬對象。本作雖然同樣以邁可·拉文(Michael Z.Lewin)的「Albert Samson」係列第一作〈Ask the Right Question〉為發想源頭,但取材僅僅限於書名本身。可以說是作者被書名觸動靈感、進而延伸想象後撰寫出來的推理小說。

僅透過片段的原作資訊進行個人創作並非少見之事,例如日本漫畫之神手塚治蟲亦憑德國經典科幻電影大都會《Metropolis,一九二七年》劇照,自行發想出屬於自己的大都會故事版本(有趣的是後來二〇〇一年的大都會動畫電影,劇本上的改編卻又往原版電影的方向貼近),也因此在創作中對參考對象一知半解不見得是壞事。模糊或者受限的認識,有時將帶來更龐大的想象空間;而當創作者以自身的內涵將之擴張、補足時,便能創作出獨屬於自己、擁有不同風格與特色的優秀作品。

在《兩人距離的概算》裏頭,〈Ask the Right Question〉是謎團本身的成因,同時也是角色所麵臨的考驗。整趟漫長的馬拉鬆路途中,奉太郎隻有極短的時間能夠進行詢問,為此他必須把握機會找出有助於解決謎團的正確問題;另一方麵,身為新社員的學妹最後會做出退社決定,也是她本身對問題的選擇所引發的結果。

但其實追根究底,問對問題不隻在本書是重要關鍵,在所有的推理小說中亦複如是,因為這代表了解謎者的思考在朝對的方向前進。倘若基於種種理由,不慎在途中摸錯路,線索全組不起來倒也還好,起碼可以知道跑錯方向要回頭;最可怕的是明明想錯方向,但每塊拚圖竟然都好像拚得出東西、那東西竟然看起來也還不錯……於是接下來自然錯錯相連至天邊,弄不好還容易導致推理者惱羞成怒而不願正視現實,讓真相掩埋於黑暗中。

也因此,〈Ask the Right Question〉的重要性著實不容小覷,否則也不會有諸多警察程序小說時不時強調,一旦在開頭的黃金時刻追錯方向,破案率很快便會降到令人膽顫心驚的數字(說到這,厄爾·畢格斯(Earl Derr Biggers)的「陳查禮」係列作的帷幕背後(Behind That Curtain)對此亦做過有趣的安排:一個成功得莫名其妙的誤導,要說漂亮其實還好,但當結尾揭曉時確實令人忍不住莞爾一笑。)

如何判別線索提出正確問題進而找出解答,並沒有一定的法則,就連經驗豐富也可能反過來成為誤事的因素。閱讀這一連串思考與邏輯推演的過程,甚至隻看著人類麵對這些難題和挑戰的方法及經曆,本身即是推理小說的樂趣之一。故事中奉太郎透過累樍了數次正確問題來限縮可能的範圍,配合回憶裏的蛛絲馬跡成功找出正確解答。相較之下為了解除自己內心的不安、試圖確認自己的懷疑為真,大日向學妹一次又一次的詢問卻更加偏離真實,陷入不安所製造出的迷霧陷阱,最終因此做出遺憾卻也無可奈何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