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其他雜病(1 / 3)

久病體虛者則加用當歸、白芷調暢氣血。還應根據麥粒腫所起部位與中醫的五輪關係隨症加減,如生在下瞼,胃火旺盛可加用石膏;生在上瞼以藿香清除脾濕;生在目眥加用蓮心、連翹清心瀉熱;眼球結膜淺層水腫加桑白皮清瀉肺熱;耳前淋巴結腫大加可用夏枯草加強清瀉肝膽、散結消腫的作用,但用量宜少。在內服中藥的同時,還采用中藥熏蒸的方法進行治療,這樣不但可使患兒更早恢複,而且對於服藥困難的嬰幼兒,單純應用濕熱敷加藥物熱浴的方法,也可達到治療目的,且痛苦小,患兒容易接受。

<附:秘驗方介紹>

清熱通絡飲

【組成】青黛 菊花 白蒺藜 石決明 連翹 公英 枸杞子 藿香 梔子萊菔子 甘草 山楂 陳皮

【功效】清熱通絡。

【主治】用於小兒麥粒腫急性期。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加減】根據病情,隨證加減。如生在下瞼,胃火旺盛可加用石膏;生在上瞼以藿香清除脾濕;生在目眥加用蓮心、連翹清心瀉熱;眼球結膜淺層水腫加桑白皮清瀉肺熱;耳前淋巴結腫大加可用夏枯草加強清瀉肝膽、散結消腫的作用,但用量宜少。

【方解】本方以甘寒之青黛清肝胃積熱,以解毒散鬱、涼血散風;以菊花與青黛相配,清散結合,達到清肝脾鬱熱、疏風明目之功,為君藥;以白蒺藜與石決明同用直清眼目之熱,調氣血,散風潛陽;以連翹、蒲公英清熱解毒,化痰散結,加強清熱散結的作用;枸杞子性味甘平,入肝、腎經,滋腎補肝明目,且菊花、枸杞子相伍,一清一補,具有良好的益肝明目的作用,共為臣藥;用藿香芳香醒脾,用炒梔子清瀉脾中伏火,用萊菔子、山楂消食導滯,陳皮、理氣和中避免濕熱的複生,為佐。甘草健脾益氣,調和諸藥,為使。

【點評】陳老認為,小兒麥粒腫急性期治療應以清熱通絡為主,尤其應注意清瀉肝經鬱熱,調暢氣血。氣血調暢,熱毒消散,則腫痛自解。對於反複發作的患兒,芳香醒脾,清除脾胃濕熱,預防脾胃濕熱的再次蘊結是減少反複發作的關鍵。對於虛實夾雜者,應以調為主,注重調暢氣血、調理脾胃,而不主張采用補益壅滯之品。

清胃熱理脾氣治療小兒嗜異症

異症又稱異食癖,是指某些人逐漸出現一種特殊嗜好,對通常不作為食品的異物,產生難以控製的食欲。發病以幼兒多見,但在成人中亦可見到。本病可以獨立存在,也可以在其他病症中兼見。兒童主要表現為在開始能夠主動選擇食物時,有意識地挑非食品異物,如泥土塊、爐灰渣、牆壁灰、紙張、火柴等,進行咀嚼或吞咽,往往不接受父母勸阻,甚至背著家長偷吃,嚴重者又因異物的性質不同而引起中毒或其他並發症,影響身體的健康發育。

久病體虛者則加用當歸、白芷調暢氣血。還應根據麥粒腫所起部位與中醫的五輪關係隨症加減,如生在下瞼,胃火旺盛可加用石膏;生在上瞼以藿香清除脾濕;生在目眥加用蓮心、連翹清心瀉熱;眼球結膜淺層水腫加桑白皮清瀉肺熱;耳前淋巴結腫大加可用夏枯草加強清瀉肝膽、散結消腫的作用,但用量宜少。在內服中藥的同時,還采用中藥熏蒸的方法進行治療,這樣不但可使患兒更早恢複,而且對於服藥困難的嬰幼兒,單純應用濕熱敷加藥物熱浴的方法,也可達到治療目的,且痛苦小,患兒容易接受。

<附:秘驗方介紹>

清熱通絡飲

【組成】青黛 菊花 白蒺藜 石決明 連翹 公英 枸杞子 藿香 梔子萊菔子 甘草 山楂 陳皮

【功效】清熱通絡。

【主治】用於小兒麥粒腫急性期。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加減】根據病情,隨證加減。如生在下瞼,胃火旺盛可加用石膏;生在上瞼以藿香清除脾濕;生在目眥加用蓮心、連翹清心瀉熱;眼球結膜淺層水腫加桑白皮清瀉肺熱;耳前淋巴結腫大加可用夏枯草加強清瀉肝膽、散結消腫的作用,但用量宜少。

【方解】本方以甘寒之青黛清肝胃積熱,以解毒散鬱、涼血散風;以菊花與青黛相配,清散結合,達到清肝脾鬱熱、疏風明目之功,為君藥;以白蒺藜與石決明同用直清眼目之熱,調氣血,散風潛陽;以連翹、蒲公英清熱解毒,化痰散結,加強清熱散結的作用;枸杞子性味甘平,入肝、腎經,滋腎補肝明目,且菊花、枸杞子相伍,一清一補,具有良好的益肝明目的作用,共為臣藥;用藿香芳香醒脾,用炒梔子清瀉脾中伏火,用萊菔子、山楂消食導滯,陳皮、理氣和中避免濕熱的複生,為佐。甘草健脾益氣,調和諸藥,為使。

【點評】陳老認為,小兒麥粒腫急性期治療應以清熱通絡為主,尤其應注意清瀉肝經鬱熱,調暢氣血。氣血調暢,熱毒消散,則腫痛自解。對於反複發作的患兒,芳香醒脾,清除脾胃濕熱,預防脾胃濕熱的再次蘊結是減少反複發作的關鍵。對於虛實夾雜者,應以調為主,注重調暢氣血、調理脾胃,而不主張采用補益壅滯之品。

清胃熱理脾氣治療小兒嗜異症

異症又稱異食癖,是指某些人逐漸出現一種特殊嗜好,對通常不作為食品的異物,產生難以控製的食欲。發病以幼兒多見,但在成人中亦可見到。本病可以獨立存在,也可以在其他病症中兼見。兒童主要表現為在開始能夠主動選擇食物時,有意識地挑非食品異物,如泥土塊、爐灰渣、牆壁灰、紙張、火柴等,進行咀嚼或吞咽,往往不接受父母勸阻,甚至背著家長偷吃,嚴重者又因異物的性質不同而引起中毒或其他並發症,影響身體的健康發育。

嗜異症的病因現代醫學尚無定論,國外學者目前多數傾向於認為與患兒體內缺乏鐵、鋅等元素有密切關係。我們應用中藥治療本症所取得的療效,是清除了胃內之蘊熱,又調理了脾胃之功能,使異常的食欲與消化功能轉為正常,使頑固的異食癖逐漸消除。

嗜異症在中醫文獻中雖然沒有專門的論述,但對本症的主要症狀、病因與治療已有較詳細的描述。宋·錢乙《小兒藥證直訣》有“脾瘡,體黃腹大食泥土”的記載。明·龔廷賢《壽世保元》中說:“或好食生米,或好食壁泥,或食茶炭鹹辣等物者是蟲積。”本病的治療法則以驅蟲、消導攻積,理脾益氣為主。通過總結王鵬飛先生臨證經驗及數十年的臨床實踐,認為此病不是疳證,也不是蟲積所致。此病屬胃內有熱,因“胃熱者善饑”,不擇食物而誤食異物,食久成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