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分化
分化是與泛化互補的過程。泛化是指對類似的事物作出相同的反應,分化則是對刺激的差異的不同反應,即隻對特定刺激給予強化,而對引起條件反射泛化的類似刺激不予強化,這樣,類似的不相同的刺激就可以得到辨別。例如,當狗對類似響鈴的聲音也產生條件反射時,卻不給它肉,幾次之後,狗就發現這種聲音與響鈴有區別,不再產生對他的條件反射。所以說,分化是指有機體對條件刺激物的反應進一步精確化,是對目標刺激物加強保持,而對非條件刺激物進行消退。比如在寫字教學中,教師幫助學生辨別手指、手臂動作到位和不到位時的肌肉感覺,從而使書寫動作合理、流暢。
巴普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實驗取得的結論是:(1)中性刺激與無條件刺激在時間上的結合稱為強化,強化的次數越多,條件反射就越鞏固。(2)當條件刺激不被無條件刺激所強化時,就會出現條件反射的抑製,主要有消退抑製和分化。
巴普洛夫通過狗的條件反射的形成過程說明刺激與反應的聯結。巴普洛夫把生理與心理統一起來,對學習這一高級心理活動進行了開拓性的、卓有成效的研究,為學習心理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美國心理學家華生首先打出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旗幟,是美國第一個將巴甫洛夫的研究結果作為學習理論基礎的人。他認為學習就是以一種刺激替代另一種刺激建立條件反射的過程。除了出生時具有的幾種反射(打噴嚏、膝跳反射)和情緒反應以外,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通過條件反射建立新的刺激-反應聯結(即S-R聯結)而形成。他認為,人類出生時隻有幾個反射和情緒反應,所有其他行為都是通過條件反射建立新刺激-反應聯結而形成的。
華生用反射原理做了一個恐懼形成的實驗:給嬰兒一個小白兔,他原本是很開心的,當嬰兒快要碰到兔子時,給出一種尖銳的聲音,讓嬰兒感到害怕;幾次後,嬰兒隻要看到小白兔就開始害怕到後來甚至是隻要是白色的東西他都害怕。
在語文教學中,許多學生的態度就是通過經典條件反射學到的。例如:許多學生可能不喜歡語文,因為他們把語文學習與機械性練習這樣不愉快的經驗聯係了起來。又如,在課堂上被提問引起了焦慮,形成了對語文恐懼的條件反射,可能泛化他們對語文課程的恐懼。
二、“刺激-反應”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最初研究學習問題是從各種動物實驗開始的。桑代克做了許多動物學習的實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餓貓打開迷箱”的實驗。
桑代克的實驗對象是一隻可以自由活動的餓貓。他把貓放入籠子,然後在籠子外麵放上貓可以看見的魚、肉等食物,籠子中有一個特殊的裝置,貓隻要一踏籠中的踏板,就可以打開籠子的門出來吃到食物。一開始貓放進去以後,在籠子裏上躥下跳,無意中觸動了機關,於是它就非常自然地出來吃到了食物。桑代克記錄下貓逃出籠子所花的時間,然後又把它放進去,進行又一次嚐試。桑代克認真地記下貓每一次從籠子裏逃出來所花的時間,他發現隨著實驗次數的增多,貓從籠子裏逃出來所花的時間在不斷減少。到最後,貓幾乎是一被放進籠子就去啟動機關,即貓學會了開門這個動作。
6.分化
分化是與泛化互補的過程。泛化是指對類似的事物作出相同的反應,分化則是對刺激的差異的不同反應,即隻對特定刺激給予強化,而對引起條件反射泛化的類似刺激不予強化,這樣,類似的不相同的刺激就可以得到辨別。例如,當狗對類似響鈴的聲音也產生條件反射時,卻不給它肉,幾次之後,狗就發現這種聲音與響鈴有區別,不再產生對他的條件反射。所以說,分化是指有機體對條件刺激物的反應進一步精確化,是對目標刺激物加強保持,而對非條件刺激物進行消退。比如在寫字教學中,教師幫助學生辨別手指、手臂動作到位和不到位時的肌肉感覺,從而使書寫動作合理、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