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研究局限及未來研究展望(1 / 1)

受益於現有文獻研究的啟發,針對中國企業生態創新的緊迫性及現狀問題,本書結合中國工業企業的實地調研情況,通過規範分析探索性地構建了生態創新的機理模型,設計了各要素的測度量表,通過數理統計方法驗證了本書的理論構想。得出了一些比較有意義的結論。然而,囿於所研究問題的複雜性及筆者個人能力所限,本書的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希望在今後的研究中進一步完善。

(1)本書盡管嚐試從“特征-能力-績效”這一視角來研究企業生態創新的機理,但隻是初步的探索性工作,還有部分問題有待深入。例如企業生態創新的特征內涵和維度劃分還需要進一步挖掘,影響企業生態創新績效的中介變量可能不僅僅是環境與經濟的內外部整合能力,而不同的生態創新類型可能有所差異。希望在後續的研究中,能進一步完善企業生態創新的機理模型。同時可考慮將不同的生態創新類型分別建模,從而提高研究結論的針對性和係統性。

(2)企業生態創新的運行及其對生態創新績效的影響都是動態演化的過程。本書為了抽象概括的需要,在這個過程中僅是抽取了幾個要素或特征,運用結構方程建模分析其作用機理。由於數據可得性問題及時間精力限製,本書采用的是截麵數據,難以反映生態創新的動態過程。若能結合時間序列回歸法,進一步深入到生態創新的不同階段進行研究和總結,則研究將更具有說服力。

(3)變量測量及樣本範圍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本書采用了基於管理者自我報告方式的七點量表的主觀測量方法及小部分客觀題項來測量各研究變量。盡管在量表設計上充分借鑒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信度和效度較佳,但主觀評價方法難免會受到社會稱許性偏差的影響,從而可能影響研究結果的準確性。在後續研究中,希望能增加更多的客觀題項,這樣得出的研究結論可能會更具可靠性和可重複性。樣本範圍上,大部分集中在浙江和江蘇省內,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樣本數據的規模難以分組進行驗證性的模型分析。

在未來的研究方向上,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來拓展:引入時間序列進行縱向研究,以探究企業生態創新的形成及演化的動態過程;關注不同企業類型的生態創新影響因素及作用機理,加強針對性和係統性;關注不同生態創新類型下的影響因素及作用機製,深入細化機理模型;完善生態創新測度問題的研究,形成更係統全麵的生態創新測度指標體係;深化環境政策對企業生態創新的作用研究。上述這些研究對於我國企業生態創新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研究意義和實踐指導價值,筆者期待未來與相關領域的學者一起對企業生態創新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以豐富生態創新理論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