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解剖學的第一印象有時是會誤導我們的。最近對粗壯南猿的研究,主要關注它們的牙齒,以了解其生活方式。[3]通過對牙齒磨損的情況進行顯微鏡分析,我們可以推斷其飲食習慣;此外,牙齒琺琅質中的碳同位素也可以告訴我們這些猿類主要食用哪些植物。研究結果表明,粗壯南猿演化出巨大的頜骨和臼齒並不是咀嚼硬物的結果,而是咀嚼各種禾本科(草)和莎草科(與草類似)植物造成的。非洲南部粗壯南猿的飲食比較接近一般的猿類,主要食用水果、植物莖葉以及草和莎草,而非洲東部的粗壯南猿似乎完全依賴草和莎草。因此,是食草,而非食用堅果和種子,推動了自然選擇的進程,造就了如此誇張、特化的顱骨。
化石記錄中發現的最早的粗壯南猿生活在270萬~ 250萬年前。250萬年前左右是人類演化史上非常有趣的一段時期:不僅粗壯南猿開始在非洲東部和南部出現,最早的石器也在此時此地出現。隨後,大約在200萬年前,腦部增大而牙齒並未增大的人族動物也開始被化石記錄保存下來。這一時期的氣候變化多端,導致非洲大陸上森林和草原的相對麵積不斷變化,這對動物的種類和分布情況也產生了清晰的影響。
在我們祖先和近親的族譜上,出現了一道裂痕:一支是牙齒較大的粗壯南猿,被歸為傍人屬(Paranthropus),現已沒有存活的後代;而另一支就是人屬(Homo),其腦容量遠超大猿和早期的人族動物,並且後來演化出了三倍於黑猩猩的腦容量,這一支人屬後裔就是我們自己,以及已經滅絕的尼安德特人(Neaal)。[4]
最後的粗壯南猿生活在東非,它們是飲食高度特化的物種,最終於100萬年前滅絕。它們為了食草變得過於特化。特化可能是件好事情,但萬一環境條件改變,或者競爭者崛起,要想從特化模式再調整回來就很困難。與粗壯南猿形成對比的是它們的近親直立人,也就是我們的祖先。直立人利用他們較高的智慧和較強的技術占領了各種棲息地(草原、湖畔、混合林地),拓展了他們的飲食種類,最終變成了雜食性的物種。
那麼我們的祖先是如何做到這一點,從而避開了過度特化的陷阱的呢?我們的祖先不僅在非洲站穩了腳跟,後來還向外擴張,足跡遍布全球,適應了極其多樣化的環境,這一過程中又有哪些演化上的關鍵因素在起作用?其中之一就是智力,即純粹的腦力。不過腦部也是身體的一部分,雜食腦與雜食的身體共同演化。現代人的身體基本上仍然是一具靈長目的身體,隻不過有了一些改變。所以我們還是先來回顧一下靈長目的起源與發展,看看我們飲食習慣的演化史始於何處。
但是解剖學的第一印象有時是會誤導我們的。最近對粗壯南猿的研究,主要關注它們的牙齒,以了解其生活方式。[3]通過對牙齒磨損的情況進行顯微鏡分析,我們可以推斷其飲食習慣;此外,牙齒琺琅質中的碳同位素也可以告訴我們這些猿類主要食用哪些植物。研究結果表明,粗壯南猿演化出巨大的頜骨和臼齒並不是咀嚼硬物的結果,而是咀嚼各種禾本科(草)和莎草科(與草類似)植物造成的。非洲南部粗壯南猿的飲食比較接近一般的猿類,主要食用水果、植物莖葉以及草和莎草,而非洲東部的粗壯南猿似乎完全依賴草和莎草。因此,是食草,而非食用堅果和種子,推動了自然選擇的進程,造就了如此誇張、特化的顱骨。
化石記錄中發現的最早的粗壯南猿生活在270萬~ 250萬年前。250萬年前左右是人類演化史上非常有趣的一段時期:不僅粗壯南猿開始在非洲東部和南部出現,最早的石器也在此時此地出現。隨後,大約在200萬年前,腦部增大而牙齒並未增大的人族動物也開始被化石記錄保存下來。這一時期的氣候變化多端,導致非洲大陸上森林和草原的相對麵積不斷變化,這對動物的種類和分布情況也產生了清晰的影響。
在我們祖先和近親的族譜上,出現了一道裂痕:一支是牙齒較大的粗壯南猿,被歸為傍人屬(Paranthropus),現已沒有存活的後代;而另一支就是人屬(Homo),其腦容量遠超大猿和早期的人族動物,並且後來演化出了三倍於黑猩猩的腦容量,這一支人屬後裔就是我們自己,以及已經滅絕的尼安德特人(Neaal)。[4]
最後的粗壯南猿生活在東非,它們是飲食高度特化的物種,最終於100萬年前滅絕。它們為了食草變得過於特化。特化可能是件好事情,但萬一環境條件改變,或者競爭者崛起,要想從特化模式再調整回來就很困難。與粗壯南猿形成對比的是它們的近親直立人,也就是我們的祖先。直立人利用他們較高的智慧和較強的技術占領了各種棲息地(草原、湖畔、混合林地),拓展了他們的飲食種類,最終變成了雜食性的物種。
那麼我們的祖先是如何做到這一點,從而避開了過度特化的陷阱的呢?我們的祖先不僅在非洲站穩了腳跟,後來還向外擴張,足跡遍布全球,適應了極其多樣化的環境,這一過程中又有哪些演化上的關鍵因素在起作用?其中之一就是智力,即純粹的腦力。不過腦部也是身體的一部分,雜食腦與雜食的身體共同演化。現代人的身體基本上仍然是一具靈長目的身體,隻不過有了一些改變。所以我們還是先來回顧一下靈長目的起源與發展,看看我們飲食習慣的演化史始於何處。
棲於樹,食於樹
一般來說,靈長目動物的一生或者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樹上生活。這當然有例外,我們人類、一些狒狒、體型龐大的大猿等,都有大量的時間在地麵上生活。但這是少數情況,遠不具有普遍性。向前追溯6000萬年左右,所有的猿、猴以及原猴亞目的各種小型靈長目動物(狐猴、眼鏡猴、懶猴以及嬰猴等),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不過它看起來更像小型的齧齒目動物,而不像今天的靈長目。[5]這是中生代末、新生代初,地球上的物種在此時發生了一次巨大的變革,爬行綱橫行地球的時代結束了,哺乳綱取而代之。中生代也有哺乳動物生活,但它們並不是主角,盡管胎盤哺乳動物與有袋哺乳動物的分化始於此時。現在認為是一場大災難——也許是小行星或者彗星撞擊地球——導致全球大降溫,凍死了地球上的許多植物,這也就意味著大型食草恐龍的末日,而捕食食草恐龍的食肉恐龍也自然難逃此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