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用科學技術撐起農民致富的藍天——記海原縣農騰種養殖專業合作社(1 / 1)

第一節 順應新形勢,拓寬合作路

海原縣農騰種養殖專業合作社以海原縣惠農科技服務有限責任公司為依托,緊緊圍繞農民增收這條主線,以農業技術培訓、無公害農藥推廣、測土施肥、技術信息服務、勞務輸出等業務為主,組織農民種植、養殖,帶動更多的農戶致富。目前,入社成員由組建初期的135人發展到365人,固定資產由最初的50萬元發展到400萬元;有種植基地3個,其中葵花基地2450畝,玉米基地3400畝,枸杞基地2000畝;有占地64畝的標準化養殖園區1個,建設圈舍15棟325個,可飼養豬、牛4000頭,創辦了海原縣自強福利機磚廠。

第二節 加強科技培訓,提高社員素質

合作社通過建設農科基地,搭建網絡平台,加強科技培訓,開展交流合作。合作社利用多種有效途徑開展技術培訓、技術交流和谘詢服務,聘請區、市有關專家實地授課,解決生產中的難題,還承擔了6個村的新型農民培訓工作,每村確定40餘名骨幹農民作為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項目的基本學員,登記造冊,開展係統培訓,每個主要培訓對象要輻射帶動農戶2個以上,每村輻射帶動農民360人。通過培訓,使合作社的社員都掌握1~2門實用技術。

在枸杞、葵花、玉米連片種植區逐步推行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技術推廣模式,配備農業科技人員65名,服務覆蓋3(市)縣(固原市、同心縣、海原縣)65個行政村9.8萬人,建立科技“110”和病蟲害檢測點453個,推廣無公害農藥價值49.3萬元,有機肥還田6800餘噸,建立無公害示範基地5920畝,向農民發放科技書籍1萬餘本,科技信息覆蓋10萬餘人,並且免費為農民和客戶提供查詢和發布所有信息。

第三節 利用網絡交易,傳遞致富信息

合作社購置電腦開通網絡,通過互聯網向外發布信息7300餘條,網上促銷葵花、枸杞1300噸,成交額800萬元,其他土特產、農副產品成交額達到650多萬元,網上成交額達到交易總量的75%左右。另外,合作社通過網絡下載信息5100餘條,利用農技110、新農村信息網為平台,創辦了《七營科技信息報》,麵向七營及周邊群眾免費發送,讓農民盡快了解科技知識,掌握科技致富的本領,及時了解黨的好政策。合作社還設立了“惠農愛心工程”基金,先後拿出3.5萬元,資助農村殘疾人發展種養小項目。

第四節 健全組織機構,抵禦市場風險

在機構設置上,經民主推選設立了理事會、監事會,有健全的財務管理製度和專職財會人員。合作社下設技術訂單服務部、生產資料運營部、信息谘詢部、農產品市場銷售部。實現了統一購進有機肥料、統一使用農藥、統一引進種養殖新品種、統一技術規程、統一服務和管理、統一組織產品銷售、統一價格的“七統一”。

2009年,由合作社出麵聯係貸款,在縣農業銀行聯係種養殖貸款400萬,每戶2萬,已落實到戶。有個別農戶生產中一時出現困難,其他社員鼎力相助,充分彰顯了互幫互助的合作精神。同時,合作社與每個社員都簽訂了供銷合同,從而增強了農民抵禦風險的能力。2009年3月,合作社投資350萬元建成了一個標準化生態養殖示範園區,建標準化養殖圈舍12000平方米,總占地麵積2萬平方米,年肉牛飼養量達1萬頭以上,同時新建優質牧草基地100畝。園區內建設了綠化帶(樹5000棵,草坪5畝),配套建設了辦公、住宿、庫房以及水、電、暖等設施,打破了當地農民傳統的養殖觀念,建立了以合作社為龍頭的種養產業基地,實現了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在農戶與市場之間架起了致富的信息橋梁,真正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農牧業發展新模式。

(作者:曹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