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1897-1962)是美國現代最重要的小說家
之一。他出生在南方一個沒落的莊園主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參加過加拿大
皇家空軍。複員後,上了一年大學,以後做過各種工作,同時業餘從事寫作。他最
早的兩本小說是當時流行的文學潮流影響下的作品,本身沒有太多的特點。從第三
部小說《沙多裏斯》(1929)開始,才形成自己獨特的題材與風格,即不斷寫“家
鄉的那塊郵票般大小的地方”①,終於“創造出一個自己的天地”②。這個天地就
是他所虛構的位於密西西比州北部的約克納帕塔法縣,這個縣的中心是傑弗生鎮。
福克納後來的作品,除了少數幾部之外,都以這個縣和傑弗生鎮為背景。福克納的
這套“約克納帕塔法世係”由十五部長篇和幾十個短篇小說組成。書中的主線是若
幹個家族的興衰榮辱。這裏有康普生等莊園主世家,有斯諾普斯這樣的暴發戶,有
本德侖這樣的窮白人農戶。另外,還有各式各樣的黑人、印第安人以及白人商人、
牧師、律師、醫生、軍人、婦女等等。據統計,福克納筆下有名有姓的人物一共有
六百個,其中較為飽滿完整的有一百多個。這些長、短篇小說本身是獨立的,但彼
此又多少有些銜接、聯帶關係。主要人物也在各書中穿插出現。在這套“世係”中,
福克納對兩百年來美國的南方社會作了寫照。南方社會的變遷,各階級、階層人物
社會地位的浮沉升降,各種類型人物精神麵貌的變化,都可以從福克納筆下見到映
影——當然,不一定是十分客觀的映影。
①②福克納語,見《福克納評論集》第274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年。)
但福克納絕不僅僅是一個描繪地方色彩的鄉土作家。他更關心的是祖先的罪惡
給後代留下的曆史負擔問題,機械、金錢文明對人性的摧殘問題,現代西方社會中
人的異化問題,現代西方人與人之間的疏遠與難以溝通的問題,精神上的得救與淨
化問題。他的作品象手術刀似的狠狠刺向南方的痼疾——不是政治、經濟上的而是
精神、心理狀態上的痼疾。在觸及最敏[gǎn]、最忌諱的問題上他可以說是敢於“刺刀
見紅”。他書中所發出的痛苦的呐喊引起人們靈魂的震顫,撥動了人們最不想觸動
的心弦。福克納所接觸的都是西方現代社會中每一個敏[gǎn]的知識分子所麵臨的重大
問題,不解決這些問題人們便不能心安理得地生活下去。有人認為,他的作品在深
刻性與精神氣質上,有與《聖經·舊約》、古希臘悲劇和莎士比亞悲劇相通之處。
作者本人處在資本主義沒落時期,他書中寫的是南方種植園世家飄零子弟的精神
苦悶,書中人物的這種苦悶與作者所處的曆史環境中一般敏[gǎn]的知識分子的苦悶,
本質上是共同的。正因如此,福克納被認為是一個表現了“時代精神”的重要作
家。
在藝術表現方麵,福克納也是一個大膽的試驗者。他筆下的世界,與生活真實
不一定“形似”。他追求的是反映精神實質與神韻的“神似”。他常常有意使生活
變形、扭曲、誇大並突出其中的某些方麵,使讀者在一個特定的角度,在強烈的光
線的照耀下,看到了習以為常的生活中令人驚駭的一個方頁。他在“掘進”人物的
內心生活上也達到了新的深度。他嚐試各種“多角
度”的手法,以增加作品的層次感與逼真感。他還運用“時序顛倒”、“對位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