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針灸基礎知識(一)(1 / 1)

第一節 針灸的起源與發展

針灸醫學起源於我國遠古時代,當時的人類由於居住在山洞,地處陰暗潮濕,加上與野獸搏鬥,故多發生風濕痹痛和創傷痛,當身體某處有了痛楚時,除祈禱鬼神外,很自然地會用物去揉按、捶擊以減輕痛苦,或用一種楔狀石塊叩擊身體某部,或放出一些液使療效更為顯著,從而創造了用砭石為工具的醫療方法,這就是針刺的萌芽。《山海經》記載有“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為箴”。這是遠古人類以砭石代針治病的佐證。1963年,內蒙古自治區多倫旗頭道窪在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一根磨削的石革,據鑒定為針刺的原始工具。《素問·異法方宣論篇》記載:“東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而嗜鹹……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明了砭石治病與當時人類所處的環境和曆史條件是分不開的。隨著人類智慧和社會生產工藝的不斷發展,針具由石針、骨針逐步發展成青銅針、鐵針、金針、銀針,直至現在的不鏽鋼針。

灸法的發明是隨著火的應用而萌芽,並在其應用實踐中不斷發展的。古人在煨火取暖時,由於偶然被火灼傷而解除了某種病痛,從而得出了燒灼可以治病的啟示,這就是灸法的起源。《素問·異法方宣論篇》記載:“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髒寒生滿病,其治宜灸芮。故灸芮者,亦從北方來。”明灸法的發明與寒冷的生活環境有著密切的聯係。

針灸學的發展經曆了一個漫長的曆史過程,早在春秋、戰國、秦、漢時期,我國由奴隸社會邁進到封建社會。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為醫藥學的發展提供了條件。針刺工具由砭石、骨針發展到金屬針具,別是九針的出現更擴大了針灸實踐範圍,促進了針灸學術飛躍發展,針灸理論也不斷得以升華。據《左傳》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醫緩、醫和均擅長於針灸。先秦名醫扁鵲(秦越人)在給虢太子治屍厥時,他讓弟子磨研針石,刺三陽五會(百會穴),而使太子複蘇,又令弟子藥熨兩脅下,而見太子坐起,和常人無異。證明在先秦時期針砭、火灸、熱熨等均已廣泛用於各種疾病的治療,為臨床實踐的總結和提高以及醫學理論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大的作用。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醫學帛書中,有兩種古代關於經脈的著作,它論述了十一條脈的循行分布、病症表現和灸法治療。根據其足臂陰陽的命名點,稱為“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反映了針灸學核心理論經絡學說的早期貌。戰國時代開始逐漸成書的《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包括《靈樞》和《素問》兩部分,以陰陽、五行、髒腑、經絡、精神、氣血等為主要內容,從整體觀闡述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要領和防治原則,重點論述了經絡、腧穴、針法、灸法等。別是《靈樞》又稱《針經》,較為完整地論述了經絡腧穴理論、刺灸方法和臨床治療等,對針灸醫學作了比較係統的總結,為後世針灸學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秦、漢、三國時代,經濟、文化、衛生方麵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大約成書於漢代的《難經》,又名《黃帝八十一難經》,以闡明《內經》為要旨,其中關於奇經八脈和原氣的論述,更補充了《內經》的不足。同時,還提出了八會穴,並對五輸穴按五行學說作了詳細的解釋。這一時期許多著名的醫學家都很重視研究針灸,如我國病曆記載的創始者淳於意經甾川王治“厥上為重,頭痛身熱”時,“刺足陽明脈,左右各三所”(《史記》)。發明六經辨證的張仲景,在其著作《傷寒論》中,不僅在方藥方麵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光輝的典範,而且在針灸學術上也有許多卓越的貢獻。僅《傷寒論·太陽篇》涉及針灸內容的就有20多條,主張針藥結合,辨證施治。以外科聞名於世的華佗亦精於針灸,創立了著名的“華佗夾脊穴”。三國時期的曹翕擅長灸法,著作有《曹氏灸經》,這本書在《隋書·經籍誌》、《江南通誌》均有書名的記載;曹翕還著有《十二經明堂偃側人圖》。其中《曹氏灸經》和《十二經明堂偃側人圖》這兩部醫籍都是闡述針灸學內容的,可惜都已經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