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媒介的愈加豐富,媒介間關係的日益複雜,媒介權力的不斷內爆,媒介場內文學生產的複雜性、多樣性和豐富性也隨之呈現出來。

文學期刊在出版、影視和網絡等媒介擠壓下生存的艱難,以及部分期刊至今仍不明晰的定位與暗淡的前景;文學出版方對暢銷主題的預測,對圖書的市場策劃、包裝、宣傳,圖書版權的轉賣;影視與出版的互動消費,文學創作的影像化傾向;網絡寫作與出版、影視和遊戲等媒介的利益共享,這一切都讓新世紀文學生產這一研究領域愈加複雜,文學呈現樣態也更加駁雜。新世紀的文學作品也因此給人數目龐大、泥沙俱下、表現手法盲目追新求異之感。但分析新世紀以來的文學生產,終會發現再多樣的期刊改版模式,擁有穩定銷量的期刊靠的仍是現實主義風格的選文穩立期刊市場。在圖書出版領域,媒介仍然無法把一本平庸的圖書打造成暢銷書。再用盡心機的圖書策劃、包裝與宣傳,圖書暢銷與否關鍵仍在圖書的質量。擁有大量消費者的文學作品依然是那些貼近民眾生活,關注社會基本矛盾和人們基本生活欲求的作品。不管有意或無意為之的影像化創作,再形象的畫麵呈現與花樣迭出的情節衝突,為大眾喜愛的仍是讓他們獲得情感共鳴與心靈慰藉的作品。再琳琅滿目的類型文學作品,受追捧的原因並不在於新文學類型的出現,而在於它對永恒人性的追問。在新世紀的文學生產中,隻有不了解大眾的編輯,隻想從文學市場獲利的出版商、影視製作方和網絡運營者認為文學更加複雜、難以琢磨了,實則受眾的閱讀需求依舊很簡單。

新世紀以來,媒介確實一直借政治與經濟之勢不斷內爆自己的權力,幹預影響文學的生產,讓文學在獨立性與意識形態間,自由化與市場化間左右為難。但最本質的問題是文學是否真的正視“現實生活”了?解決了這一根本問題,就不複存在文學投靠意識形態或投靠市場,還是堅持自我的難題了。文學隻應忠誠於它自身。它不需要逃避意識形態,避而不談是一種殘缺的畸形狀態;更不需要附和,隻需要真實地描述意識形態下的眾生百態,那才是真正的現實主義;更不用擔心市場,最不可愚弄的就是讀者,講了真話的文學自然有市場。尊重讀者、尊重市場或尊重評論家都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隻要尊重文學自身,講真話,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文學作品的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