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新世紀文學期刊的生存環境(1 / 3)

政府撤資後,期刊被動進入市場,各刊發行量均有不小幅度的下跌,隻是具體的發行量在行內行外都是不能透露的秘密。在全國文學期刊主編2010年北京峰會上,發行量更是文學期刊主編不願觸及的話題。《星星》詩刊主編梁平說:“你不能去問一個詩歌期刊的主編,他的雜誌發行有多少冊,這就像問一個女人的年齡一樣。”另有圈內人透露,“有些國家級的文學期刊,征訂數僅一兩千冊。”

新世紀以來期刊種數經曆緩慢增長後趨於穩定狀態,但平均期印數則呈下降趨勢,期刊銷售市場每況愈下。分析文學期刊遭遇的困境,政府“斷奶”並不是期刊走向蕭條的主要原因。《江南》主編袁敏認為文學雜誌最大的問題就是“與讀者缺乏交流,辦刊人沒有俯下身來傾聽讀者心聲的勇氣”。花城出版社編審林宋瑜也表示:“中國這些年變化這麼大,反映中國社會現在思想、社會變化的東西,沒有在這些文學刊物上深刻表現出來。”文學期刊對現實的疏遠使讀者流失、發行量銳減、文化影響力下降;政府長期扶植下的計劃經營方式使文學期刊在剛剛走向市場時便暴露了不善經營的內傷;再加上外部新興媒介的擠壓,致使文學期刊困境重重。也就是說,失去財政扶持隻是期刊被迫改版的外因,內因則是文學期刊在其他媒介的擠壓下難以保持和發展令自身立足的優勢,以致在媒介市場日益強壯的大環境下,期刊分到的“資源”卻越來越少。

一、新興媒介的擠壓

新興媒介的出現及快速發展極大地削弱了文學期刊的話語權,成了文學期刊發展的外患,尤其以影視和網絡的影響最為強烈。在全國文學期刊主編2010年北京峰會上,曾在《鍾山》工作過的作家王幹說,文學期刊在經過20世紀90年代電視媒介的衝擊,被縮了一次水以後,到了2000年以後,又被網絡狠狠縮了一下水。據《人民文學》主編李敬澤回憶,《人民文學》當時每年縮水的數目都是三五萬冊。

自從1946年我國第一個電影製片廠和1958年中國第一個電視台成立之後,科技的進步使影視文化以其他媒介無法比擬的形象感、生動性,逐漸搶占了大眾的業餘時間,坐在電視機前、電影院裏和電腦旁看影視劇的受眾遠遠高於讀小說的人。一項現代受眾了解文學作品途徑的調查表明,在一百部先後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廣播和戲劇的名作中,有60.5%的人是先從電視、電影等非文字傳播媒介中了解這些作品的,其中有18.5%的人在影視等媒介上看了以後再去讀原著,而其餘的人看了影視、戲劇後就不再看原著了。從這份調查可見圖像文化對傳統紙質文化衝擊之大。

政府撤資後,期刊被動進入市場,各刊發行量均有不小幅度的下跌,隻是具體的發行量在行內行外都是不能透露的秘密。在全國文學期刊主編2010年北京峰會上,發行量更是文學期刊主編不願觸及的話題。《星星》詩刊主編梁平說:“你不能去問一個詩歌期刊的主編,他的雜誌發行有多少冊,這就像問一個女人的年齡一樣。”另有圈內人透露,“有些國家級的文學期刊,征訂數僅一兩千冊。”

新世紀以來期刊種數經曆緩慢增長後趨於穩定狀態,但平均期印數則呈下降趨勢,期刊銷售市場每況愈下。分析文學期刊遭遇的困境,政府“斷奶”並不是期刊走向蕭條的主要原因。《江南》主編袁敏認為文學雜誌最大的問題就是“與讀者缺乏交流,辦刊人沒有俯下身來傾聽讀者心聲的勇氣”。花城出版社編審林宋瑜也表示:“中國這些年變化這麼大,反映中國社會現在思想、社會變化的東西,沒有在這些文學刊物上深刻表現出來。”文學期刊對現實的疏遠使讀者流失、發行量銳減、文化影響力下降;政府長期扶植下的計劃經營方式使文學期刊在剛剛走向市場時便暴露了不善經營的內傷;再加上外部新興媒介的擠壓,致使文學期刊困境重重。也就是說,失去財政扶持隻是期刊被迫改版的外因,內因則是文學期刊在其他媒介的擠壓下難以保持和發展令自身立足的優勢,以致在媒介市場日益強壯的大環境下,期刊分到的“資源”卻越來越少。

一、新興媒介的擠壓

新興媒介的出現及快速發展極大地削弱了文學期刊的話語權,成了文學期刊發展的外患,尤其以影視和網絡的影響最為強烈。在全國文學期刊主編2010年北京峰會上,曾在《鍾山》工作過的作家王幹說,文學期刊在經過20世紀90年代電視媒介的衝擊,被縮了一次水以後,到了2000年以後,又被網絡狠狠縮了一下水。據《人民文學》主編李敬澤回憶,《人民文學》當時每年縮水的數目都是三五萬冊。

自從1946年我國第一個電影製片廠和1958年中國第一個電視台成立之後,科技的進步使影視文化以其他媒介無法比擬的形象感、生動性,逐漸搶占了大眾的業餘時間,坐在電視機前、電影院裏和電腦旁看影視劇的受眾遠遠高於讀小說的人。一項現代受眾了解文學作品途徑的調查表明,在一百部先後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廣播和戲劇的名作中,有60.5%的人是先從電視、電影等非文字傳播媒介中了解這些作品的,其中有18.5%的人在影視等媒介上看了以後再去讀原著,而其餘的人看了影視、戲劇後就不再看原著了。從這份調查可見圖像文化對傳統紙質文化衝擊之大。

另外,文學期刊由於其參與性、互動性差、容量小等原因,不再是作者成名的必經之路,僅憑在文學期刊上發表作品已很少能引起讀者和出版社的關注了。如果在網絡上發表文章,即使沒有紙質作品的出版,通過網站點擊率也可以獲得豐厚的報酬和人氣指數。作者如果想獲得電子與紙質出版的雙豐收,僅憑高點擊率就足以吸引出版商越過文學期刊直接出版。因此,文學期刊對文學新人便失去了魅力,致使期刊作者麵孔老化,難以滿足受眾的閱讀期待視野而喪失受眾,甚至形成作者與讀者流失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