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他被診斷患有癌症,開始化療。與此同時,他又開始了第三本二戰作品《遙遠的橋》的研究與寫作。1973年,為了表彰他在新聞和曆史寫作領域所做出的貢獻,他被授予法國榮譽勳位勳章。1974年,《遙遠的橋》出版,俄亥俄大學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在為這最後一本書進行宣傳的旅行當中,他再次住進醫院。1974年11月23日不幸去世。

1974年,他才54歲,就英年早逝,令人扼腕。不過他的作品卻為他贏得了不朽,人們將世世代代記住這位最為才華橫溢的記者。而這絕非誇張。

瑞恩的三部關於二戰的作品,按照寫作出版時間的先後,依次為《最長的一天》(1959),《最後一役》(1965),《遙遠的橋》(1974),但按照所反映的曆史時間的順序,則是《遙遠的橋》次之,《最後一役》為第三。《最長的一天》描寫的是霸王行動,也就是1944年6月6日的法國諾曼底登陸;《遙遠的橋》描寫的是1944年9月17日到26日,在荷蘭的市場花園行動;《最後一役》則是1945年4月15日到5月10日之間對柏林的攻占。這三部作品被公認為二戰文學的經典作品,以20種以上的語言在世界各地發行,具有全球性的影響。其中《最長的一天》和《遙遠的橋》又被拍成電影,風靡全球,為人們所耳熟能詳。

這三部作品,是曆史文學作品,但首先是曆史。寫曆史,首先就是要寫出“信史”。

毋庸置疑,瑞恩才華橫溢,早年的小提琴訓練使他被賦予了樂音的精確性、優美的韻律感、敏銳的感受性和豐富的想象力。但寫作紀實作品,他則是銘記著曆史學鼻祖修昔底德的教誨,那就是“嚴格基於史實”。瑞恩就是要寫得“無一字無出處”。

他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呢?我自然無力給出完整的答案。不過首先我們應該記得,瑞恩是二戰的親曆者。前麵已經說過,他曾擔任戰地記者,與美軍第八和第九航空部隊一起執行了14次飛行轟炸任務,報道了D日登陸。他親身參加過戰鬥,所以他筆下的作戰場景,讀來才如此令人感到身臨其境。

具體到《最後一役》一書,我懇請讀者撥冗讀一下本書後麵的“作者致謝”一節。總共有二千多人提供了信息,對七百多人進行了采訪。作者既采訪了艾森豪威爾、蒙哥馬利等英美將領,也采訪了科涅夫、崔可夫等蘇聯元帥,還采訪了數量眾多的德國將領,當然還有平民。這些采訪絕非可有可無。作者特別提到,在為期三個月的時間裏,他曾對德軍名將戈特哈德·海因裏齊進行了無數次的采訪。如果沒有海因裏齊,這本書就寫不出來,而這既非客套也非過謙。如果沒有海因裏齊,蘇德兩軍的戰鬥就無法寫得那麼細膩逼真,也就無法讓讀者讀得那麼興味盎然。

1970年,他被診斷患有癌症,開始化療。與此同時,他又開始了第三本二戰作品《遙遠的橋》的研究與寫作。1973年,為了表彰他在新聞和曆史寫作領域所做出的貢獻,他被授予法國榮譽勳位勳章。1974年,《遙遠的橋》出版,俄亥俄大學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在為這最後一本書進行宣傳的旅行當中,他再次住進醫院。1974年11月23日不幸去世。

1974年,他才54歲,就英年早逝,令人扼腕。不過他的作品卻為他贏得了不朽,人們將世世代代記住這位最為才華橫溢的記者。而這絕非誇張。

瑞恩的三部關於二戰的作品,按照寫作出版時間的先後,依次為《最長的一天》(1959),《最後一役》(1965),《遙遠的橋》(1974),但按照所反映的曆史時間的順序,則是《遙遠的橋》次之,《最後一役》為第三。《最長的一天》描寫的是霸王行動,也就是1944年6月6日的法國諾曼底登陸;《遙遠的橋》描寫的是1944年9月17日到26日,在荷蘭的市場花園行動;《最後一役》則是1945年4月15日到5月10日之間對柏林的攻占。這三部作品被公認為二戰文學的經典作品,以20種以上的語言在世界各地發行,具有全球性的影響。其中《最長的一天》和《遙遠的橋》又被拍成電影,風靡全球,為人們所耳熟能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