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意識雖然建立在基因之上,但又不屬於基因控製。個體所有的優勢與天賦都存在這個基因所構造的我裏,意識的深度思考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讓我們遠超其他動物,但也讓我們難以辨別自身的本來麵目。
我們往往願意把自己幻想成我們意識裏所期望的那個我,而不是基因所構造的我。情感上我們否認部分基因所構造的我,或醜陋,或愚笨,或矮小,或缺陷,或膽小,我們的意識時常阻礙我們認清自己。而恰好基因密碼又是那麼複雜深奧,不通過長時間的觀察和思考根本無法發現隱藏在自身內的潛能。更不要談在我們意識到這個矛盾之前,我們都已經被大腦這個養父母養了20多年,我們的回憶、習慣、情感,大都符合意識所構造的那個我。
除極個別幸運兒在早期就遇到了適合自己天賦的事物,又恰巧環境符合,伯樂指點。大部分人無不是磕磕碰碰,才勉強摸清一點門道。
不僅僅是在交易中,我認為一個人從一出生開始,無論做任何事情都應該要符合自身的天賦特點,就如同巴菲特所說的,如果你知道了能力圈的邊界所在,你將比那些能力圈雖然比你大五倍卻不知道邊界所在的人更富有得多。
尋找自己的能力圈所在是第一要務,我認為要找到自己的能力圈,就要先認清三個我。
二、三個“我”的歸一
世界上的最終極三大哲學問題其中之一就是,我是誰?
我認為這個“我”有三個——
第一個“我”是大自然裏的我,即基因所構造的我,對於大自然來講,我們差不多就是猩猩的親戚。
第二個“我”是意識所構造的我,這個我是虛無的我,隻存在於自己的腦海裏(來自內部的幹擾)。
第三個“我”是別人眼裏的我,即鏡子所反射出的我(來自外部的幹擾)。
第二個意識的“我”和第三個別人眼中的“我”都會妨礙我們認清大自然裏的我,即基因所構造的這個我,我們目前尚無法完全改變自己的基因,因此我們能做的隻有改變意識的那個“我”和別人眼中的“我”。從而最終達到三個我的歸一,也就是古代莊子所提出的天人合一的狀態。
在中國古老的東方哲學中,老子曾探究過關於擺脫環境及欲望對內心幹擾的思路。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而想要避免出現這樣的狀況則最好“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沒有了欲望的幹擾事物的本質才更容易察覺,以及他所提出過致虛極,守靜篤的古訓,虛和靜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寧靜狀態,但由於外界的幹擾、誘惑,人的私欲開始活動。因此心靈蔽塞不安,所以必須注意“致虛”和“守靜”,以期恢複心靈的清明。
基因所構造的這個“我”是不屬於你的意識的,是屬於宇宙屬於大自然的。而我們的意識感受受到世俗物質所限製和影響,所以中國古代哲學中有“無我”一說,意識的這個“我”是虛無的存在,它經常受到外界物質的影響而背離自然界那個客觀的“我”,因此想要找到自己的能力圈所在,認清基因所構造的我,就要先把世俗物質所帶來的一切感受都淡化。讓意識回歸到服務基因構造的這個我上麵來。
我們的意識雖然建立在基因之上,但又不屬於基因控製。個體所有的優勢與天賦都存在這個基因所構造的我裏,意識的深度思考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讓我們遠超其他動物,但也讓我們難以辨別自身的本來麵目。
我們往往願意把自己幻想成我們意識裏所期望的那個我,而不是基因所構造的我。情感上我們否認部分基因所構造的我,或醜陋,或愚笨,或矮小,或缺陷,或膽小,我們的意識時常阻礙我們認清自己。而恰好基因密碼又是那麼複雜深奧,不通過長時間的觀察和思考根本無法發現隱藏在自身內的潛能。更不要談在我們意識到這個矛盾之前,我們都已經被大腦這個養父母養了20多年,我們的回憶、習慣、情感,大都符合意識所構造的那個我。
除極個別幸運兒在早期就遇到了適合自己天賦的事物,又恰巧環境符合,伯樂指點。大部分人無不是磕磕碰碰,才勉強摸清一點門道。
不僅僅是在交易中,我認為一個人從一出生開始,無論做任何事情都應該要符合自身的天賦特點,就如同巴菲特所說的,如果你知道了能力圈的邊界所在,你將比那些能力圈雖然比你大五倍卻不知道邊界所在的人更富有得多。
尋找自己的能力圈所在是第一要務,我認為要找到自己的能力圈,就要先認清三個我。
二、三個“我”的歸一
世界上的最終極三大哲學問題其中之一就是,我是誰?
我認為這個“我”有三個——
第一個“我”是大自然裏的我,即基因所構造的我,對於大自然來講,我們差不多就是猩猩的親戚。
第二個“我”是意識所構造的我,這個我是虛無的我,隻存在於自己的腦海裏(來自內部的幹擾)。
第三個“我”是別人眼裏的我,即鏡子所反射出的我(來自外部的幹擾)。
第二個意識的“我”和第三個別人眼中的“我”都會妨礙我們認清大自然裏的我,即基因所構造的這個我,我們目前尚無法完全改變自己的基因,因此我們能做的隻有改變意識的那個“我”和別人眼中的“我”。從而最終達到三個我的歸一,也就是古代莊子所提出的天人合一的狀態。
在中國古老的東方哲學中,老子曾探究過關於擺脫環境及欲望對內心幹擾的思路。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而想要避免出現這樣的狀況則最好“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沒有了欲望的幹擾事物的本質才更容易察覺,以及他所提出過致虛極,守靜篤的古訓,虛和靜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寧靜狀態,但由於外界的幹擾、誘惑,人的私欲開始活動。因此心靈蔽塞不安,所以必須注意“致虛”和“守靜”,以期恢複心靈的清明。
基因所構造的這個“我”是不屬於你的意識的,是屬於宇宙屬於大自然的。而我們的意識感受受到世俗物質所限製和影響,所以中國古代哲學中有“無我”一說,意識的這個“我”是虛無的存在,它經常受到外界物質的影響而背離自然界那個客觀的“我”,因此想要找到自己的能力圈所在,認清基因所構造的我,就要先把世俗物質所帶來的一切感受都淡化。讓意識回歸到服務基因構造的這個我上麵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