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與傳統文化學術研討會”綜述(1 / 3)

教育部社科司原司長楊瑞森教授認為,文化問題是意識形態的重要問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學科建設必將產生重要影響。習近平關於弘揚傳統文化的講話很多、很重、很新、很深,有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和深刻的哲學意蘊,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育工作的關係十分密切。當前,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正確處理四個重要理論問題:第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建設的重要思想文化淵源;第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與批判“普世價值”的關係問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必須深入把握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也必須深入研究和批判當今世界盛行的“普世價值”論思潮;第三,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與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的關係;第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需要高校正確處理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與傳統文化教育課程的關係。

中國人民大學楊鳳城教授認為,中國共產黨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隨著時代主題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從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到抗日戰爭以前,中國共產黨對傳統文化的否定性評價居主導地位;從抗日戰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國共產黨在延續五四新文化精神的同時,對傳統文化力圖作出較為理性的評價,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提出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一對待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盡管中國共產黨仍然保持著延安時期對待傳統文化的基本態度和立場,但其反傳統文化的態度在時間和力度上都處於強勢地位,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將以儒學為主體的傳統文化扔進了“曆史的垃圾堆”。新時期以來,中國共產黨提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要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數次高度評價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些評價直指傳統文化的核心— 儒學價值觀。

二、關於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

近年來,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係問題受到了學界的廣泛重視。本次研討會對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題作了重點探討。與會專家學者暢所欲言,各抒高見。北京大學李翔海教授認為,當代中國的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存在著某種程度的相互衝突和相互削弱,這對當前的民族國家認同構成了重大挑戰。因此,正確處理以儒學為中心的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之間的關係,就具有時代感和緊迫性。針對當前存在的一係列現實問題,中國共產黨完全可以創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傳統儒學結合起來,以期為治國理政提供文化資源。實際上,中華文化是中國人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的起點,傳統文化中的優良成分更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進程中的肥沃土壤。切實推進馬克思主義與傳統優秀文化的深度結合,是麵向未來的一項重要時代課題。

教育部社科司原司長楊瑞森教授認為,文化問題是意識形態的重要問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學科建設必將產生重要影響。習近平關於弘揚傳統文化的講話很多、很重、很新、很深,有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和深刻的哲學意蘊,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育工作的關係十分密切。當前,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正確處理四個重要理論問題:第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建設的重要思想文化淵源;第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與批判“普世價值”的關係問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必須深入把握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也必須深入研究和批判當今世界盛行的“普世價值”論思潮;第三,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與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的關係;第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需要高校正確處理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與傳統文化教育課程的關係。

中國人民大學楊鳳城教授認為,中國共產黨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隨著時代主題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從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到抗日戰爭以前,中國共產黨對傳統文化的否定性評價居主導地位;從抗日戰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國共產黨在延續五四新文化精神的同時,對傳統文化力圖作出較為理性的評價,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提出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一對待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盡管中國共產黨仍然保持著延安時期對待傳統文化的基本態度和立場,但其反傳統文化的態度在時間和力度上都處於強勢地位,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將以儒學為主體的傳統文化扔進了“曆史的垃圾堆”。新時期以來,中國共產黨提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要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數次高度評價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些評價直指傳統文化的核心— 儒學價值觀。

二、關於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

近年來,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係問題受到了學界的廣泛重視。本次研討會對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題作了重點探討。與會專家學者暢所欲言,各抒高見。北京大學李翔海教授認為,當代中國的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存在著某種程度的相互衝突和相互削弱,這對當前的民族國家認同構成了重大挑戰。因此,正確處理以儒學為中心的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之間的關係,就具有時代感和緊迫性。針對當前存在的一係列現實問題,中國共產黨完全可以創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傳統儒學結合起來,以期為治國理政提供文化資源。實際上,中華文化是中國人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的起點,傳統文化中的優良成分更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進程中的肥沃土壤。切實推進馬克思主義與傳統優秀文化的深度結合,是麵向未來的一項重要時代課題。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鄭林華博士重點考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傳統文化相融合的問題。他認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主要是儒、道、墨三家。從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來看,這三家思想反映了不同的利益對象,因而指向不同的文化導向。文化層麵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應隨著中國共產黨的曆史階段、曆史地位、麵臨曆史任務的不同而發展變化。革命時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要是馬克思主義同傳統文化中的革命文化導向即墨家思想的相互融合;建設時期則要逐步轉向馬克思主義同傳統文化中的執政文化導向即儒家思想的相互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