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篇好文章”——讀懂一篇文章、能寫一篇文章
“一篇好文章”包括“讀懂一篇文章”和“能寫一篇文章”兩方麵的內容。一個人、一個民族的精神啟蒙與傳承,往往是由閱讀與寫作開始的。這種啟蒙與傳承猶如一束來自形而上的世界的光,不僅帶給人知識,更照亮了人的靈魂。
這裏需要強調的是,“三個一”裏的“好”,意味著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構成了一個人整體的語文素養,即不僅要掌握知識與技能,更要提高素養、培養情趣、煥發兒童對母語的熱愛。這個“好”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麵,一是就語文自身的能力即工具性而言,兒童在小學六年的語文學習中要實現甚至超越國家課標的要求;二是人文層麵的,比如情感的、思想的、哲學的元素在語文能力水平上的正向標準,即所謂的“文質兼美”,而這就是主題教學追求的結果及境界。
總之,學生在達成“三個一”語文素養目標的過程中,思維的、精神的元素也逐漸表現出來,即形成“完整人格、家國情懷”。
二、主題教學怎樣提升語文素養
隨著主題教學的發展,對於兒童核心素養的聚焦越來越紮根在課堂教學。主題課堂教學,努力實現兒童創生意義的學習。核心素養的提升,是立足在課堂教學的一點一滴、循序漸進的不斷積澱和滋養過程中的。課堂以主問題貫穿,學生自動發現與質疑,在動態生成中,實現多元主題的解讀與體悟。自然生態的課堂樣態,既是竇桂梅教育教學的又一次超越,也是主題教育思想的鮮活詮釋。
(一)主題貫穿——課堂結構發生質的改變
課堂伊始,教師基於學生的質疑,以主問題的方式打開學生對於文本的思考之門,整堂課也以主問題來推進學生的學習。課堂完整打破以往的“初讀感知——質疑提問——合作研究”的課堂結構,尊重學生的閱讀心理與期待。在學生不斷地發現、分享和交流中,課堂儼然呈現了文本、學生、教師多元互動的學習樣態。學生的發現就是課堂推進的導火索,師生、生生思維的碰撞就是課堂高潮的火花。
生態心理學認為人的現實行為和自然發生的心理過程,是在環境和人的動態交互過程中實現的。在自然生態課堂中,教師、學生、環境之間是交互作用的,是在真實的課堂教學中進行的行為。而自然生態的環境中,文本又作為重要的“物理”情境,為教師、學生提供自由發現與想象的空間。
(二)發現兒童——課堂學生學習真正的發生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就其天性來講,是富有探求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發現者。竇桂梅老師也認為,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兒童是天生的思想家。成尚榮先生鄭重地指出,兒童問題是教育世界中最為基礎和最為核心的問題。課堂教學是兒童教育的重要場所之一,每一天兒童的學習也就是在這一節一節的課堂中發生。
(三)“一篇好文章”——讀懂一篇文章、能寫一篇文章
“一篇好文章”包括“讀懂一篇文章”和“能寫一篇文章”兩方麵的內容。一個人、一個民族的精神啟蒙與傳承,往往是由閱讀與寫作開始的。這種啟蒙與傳承猶如一束來自形而上的世界的光,不僅帶給人知識,更照亮了人的靈魂。
這裏需要強調的是,“三個一”裏的“好”,意味著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構成了一個人整體的語文素養,即不僅要掌握知識與技能,更要提高素養、培養情趣、煥發兒童對母語的熱愛。這個“好”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麵,一是就語文自身的能力即工具性而言,兒童在小學六年的語文學習中要實現甚至超越國家課標的要求;二是人文層麵的,比如情感的、思想的、哲學的元素在語文能力水平上的正向標準,即所謂的“文質兼美”,而這就是主題教學追求的結果及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