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別2:從計算虛擬化走向存儲虛擬化和網絡虛擬化
從支撐雲計算按需、彈性分配資源,與硬件解耦的虛擬化技術的角度來看,雲計算早期階段主要聚焦在計算虛擬化領域。事實上,眾所周知的計算虛擬化技術早在IBM 370時代就已經在其大型機操作係統上誕生了。技術原理是通過在OS與裸機硬件之間插入虛擬化層,來在裸機硬件指令係統之上仿真模擬出多個370大型機的“運行環境”,使得上層“誤認為”自己運行在一個獨占係統之上,實際上是由計算虛擬化引擎在多個虛擬機之間進行CPU分時調度,同時對內存、IbrO、網絡等訪問進行訪問屏蔽。當x86平台演進成為在IT領域硬件平台的主流之後,VMware ESX、XEN、KVM等依托於單機OS的計算虛擬化技術才將IBM 370的虛擬化機製在x86服務器的硬件體係架構下實現並進行商品化,並且在單機br單服務器虛擬化的基礎上,引入了具備虛擬機動態遷移和HA調度能力的中小集群管理軟件(如vterbrvSphere、XEN ter、Fusion Sphere等),從而形成了當前的計算虛擬化主體。
隨著數據和信息越來越成為企業IT中最為核心的資產,作為數據信息持久化載體的存儲已經逐步從服務器計算中剝離出來,成為一個龐大的獨立產業,與必不可少的CPU計算能力一樣,在數據中心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企業對存儲的需求發生變化時該如何快速滿足新的需求以及如何利用好已經存在的多廠家的存儲,這些問題都需要存儲虛擬化技術來解決。
與此同時,現代企業數據中心的IT硬件的主體已經不再是封閉的、主從式架構的大型機、小型機一統天下的時代。客戶端與服務器之間南北方向通信、服務器與服務器之間東西方向協作通信以及從企業內部網絡訪問遠程網絡和公眾網絡的通信均已走入了基於對等、開放為主要特征的以太互聯和廣域網互聯時代。因此,網絡也成為計算、存儲之後,數據中心IT基礎設施中不可或缺的“三要素”之一。
就企業數據中心端到端基礎設施解決方案而言,服務器計算虛擬化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用戶在企業數據中心內對按需分配資源、彈性分配資源、與硬件解耦的分配資源的能力需求,由此存儲虛擬化和網絡虛擬化技術應運而生。
除去雲管理和調度所完成的管理控製麵的API與信息模型歸一化處理之外,虛擬化的重要特征是通過在指令訪問的數據麵上,對所有原始的訪問命令字進行截獲,並實時執行“欺騙”式仿真動作,使得被訪問的資源呈現出與其真正的物理資源不同的(軟件無需關注硬件)、“按需獲取”的顆粒度。對於普通x86服務器來說,CPU和內存資源虛擬化後再將其(以虛擬機CPUbr內存規格)按需供給資源消費者(上層業務用戶)。由於計算能力的快速發展,以及軟件通過負載均衡機製進行水平擴展的能力提升,計算虛擬化中僅存在資源池的“大分小”的問題。然而對於存儲來說,由於最基本的硬盤(SATAbrSAS)容量有限,而客戶、租戶對數據容量的需求越來越大,因此必須考慮對數據中心內跨越多個鬆耦合的分布式服務器單元內的存儲資源(服務器內的存儲資源、外置SANbrNAS在內的存儲資源)進行“小聚大”的整合,組成存儲資源池。這個存儲資源池,可能是某一廠家提供的存儲軟硬件組成的同構資源池,也可能是被存儲虛擬化層整合成為跨多廠家異構存儲的統一資源池。各種存儲資源池均能以統一的塊存儲、對象存儲或者文件的數據麵格式進行訪問。
差別2:從計算虛擬化走向存儲虛擬化和網絡虛擬化
從支撐雲計算按需、彈性分配資源,與硬件解耦的虛擬化技術的角度來看,雲計算早期階段主要聚焦在計算虛擬化領域。事實上,眾所周知的計算虛擬化技術早在IBM 370時代就已經在其大型機操作係統上誕生了。技術原理是通過在OS與裸機硬件之間插入虛擬化層,來在裸機硬件指令係統之上仿真模擬出多個370大型機的“運行環境”,使得上層“誤認為”自己運行在一個獨占係統之上,實際上是由計算虛擬化引擎在多個虛擬機之間進行CPU分時調度,同時對內存、IbrO、網絡等訪問進行訪問屏蔽。當x86平台演進成為在IT領域硬件平台的主流之後,VMware ESX、XEN、KVM等依托於單機OS的計算虛擬化技術才將IBM 370的虛擬化機製在x86服務器的硬件體係架構下實現並進行商品化,並且在單機br單服務器虛擬化的基礎上,引入了具備虛擬機動態遷移和HA調度能力的中小集群管理軟件(如vterbrvSphere、XEN ter、Fusion Sphere等),從而形成了當前的計算虛擬化主體。
隨著數據和信息越來越成為企業IT中最為核心的資產,作為數據信息持久化載體的存儲已經逐步從服務器計算中剝離出來,成為一個龐大的獨立產業,與必不可少的CPU計算能力一樣,在數據中心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企業對存儲的需求發生變化時該如何快速滿足新的需求以及如何利用好已經存在的多廠家的存儲,這些問題都需要存儲虛擬化技術來解決。
與此同時,現代企業數據中心的IT硬件的主體已經不再是封閉的、主從式架構的大型機、小型機一統天下的時代。客戶端與服務器之間南北方向通信、服務器與服務器之間東西方向協作通信以及從企業內部網絡訪問遠程網絡和公眾網絡的通信均已走入了基於對等、開放為主要特征的以太互聯和廣域網互聯時代。因此,網絡也成為計算、存儲之後,數據中心IT基礎設施中不可或缺的“三要素”之一。
就企業數據中心端到端基礎設施解決方案而言,服務器計算虛擬化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用戶在企業數據中心內對按需分配資源、彈性分配資源、與硬件解耦的分配資源的能力需求,由此存儲虛擬化和網絡虛擬化技術應運而生。
除去雲管理和調度所完成的管理控製麵的API與信息模型歸一化處理之外,虛擬化的重要特征是通過在指令訪問的數據麵上,對所有原始的訪問命令字進行截獲,並實時執行“欺騙”式仿真動作,使得被訪問的資源呈現出與其真正的物理資源不同的(軟件無需關注硬件)、“按需獲取”的顆粒度。對於普通x86服務器來說,CPU和內存資源虛擬化後再將其(以虛擬機CPUbr內存規格)按需供給資源消費者(上層業務用戶)。由於計算能力的快速發展,以及軟件通過負載均衡機製進行水平擴展的能力提升,計算虛擬化中僅存在資源池的“大分小”的問題。然而對於存儲來說,由於最基本的硬盤(SATAbrSAS)容量有限,而客戶、租戶對數據容量的需求越來越大,因此必須考慮對數據中心內跨越多個鬆耦合的分布式服務器單元內的存儲資源(服務器內的存儲資源、外置SANbrNAS在內的存儲資源)進行“小聚大”的整合,組成存儲資源池。這個存儲資源池,可能是某一廠家提供的存儲軟硬件組成的同構資源池,也可能是被存儲虛擬化層整合成為跨多廠家異構存儲的統一資源池。各種存儲資源池均能以統一的塊存儲、對象存儲或者文件的數據麵格式進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