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拳理篇(一)(1 / 1)

第一節 太極拳運動中常見的六大基本問題

一、關於勁源

太極拳講“用意不用力”、“意到、氣到、力到”。究竟勁蓄於何處?發於何處?勁源在何處?樞紐在何處?

本套拳法勁路的特點為:無論化勁和發勁,勁的聚集地均在實腿的腰間,樞紐亦在腰。

化勁或發勁,全身由手、腰、足統禦,必須完整一氣,節節貫串,全身鬆沉。化勁同時蓄勁,要將腰以上部位鬆沉之勁和地麵反作用勁合而為一,聚集在實腿腰部。發勁時為放勁,要將自身腰以上部位及腰以下部位之勁呈兩奪之勢。腰以上部位之勁向上,腰以下部位之勁向下,向下勁產生的地麵反作用勁返上來,同向上的勁合起來作用於打擊目標。這樣既避免蹬地出現浮病,又能保證內勁出腎入腎,將勁力集中於打擊目標,具有滲透性,非常符合牛頓力學之原理。

注意不論“以身領手,或是以手領身”,勁的源頭均在腰。這是拳論上“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及“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在拳法上的具體體現。

二、關於化勁、發勁

什麼叫化勁?什麼叫發勁?勁路怎樣走?

目前社會上對化勁有許多錯誤認識,歸納起來,有以下兩點:一是以為化勁是撥開對方之力,為撥蓋(頂),不使作用己身,為邊引邊撥之法。二是以為化勁隻是利用自身旋轉,把對方之力經過自己的中心(即腰部)傳導到地麵,“引力入地”。以上兩種認識均是錯誤的,不符合拳論“引進落空”的原則。

就敵我雙方來講,化勁是為調整自身,引之進入圈內收縮滾轉落空,不使作用於我身,“來力貼身滾,處處空蕩蕩”,來時有吸提之意,我身之中心即真陽永遠不能與對方真陽相對。這樣反擊時在引化落空對方之力的基礎上,不拉開距離,原地反擊,犬牙交錯,容易奏效。發勁時身形相反,身形要逐步放大並專注一方,打癟擊實。不論身形放大或縮小,要如同一英寸照片放大至五英寸照片一樣,保持中正,互不擠壓,開中寓合,合中寓開。同時注意蓄發相變,“來時有吸提,去時有粘逼”為往來之要言。

三、關於神、形、意

什麼是太極拳的神意?如何運用神意?神意怎樣開合?

簡言之,神即是全身體力及精神狀態的表現,形於外,表現於目。意即是意識,是太極拳的思維,主於內。神要提起精神旺,眼神要靈敏,善於捕捉目標。意要專一安靜,既要指揮全麵,又要突出重點。神意各有分工,有開有合。開時即兩奪,合時即相聚,如同行拳一樣。太極拳講“用意不用力,意氣君來骨肉臣”、“意為第一主宰,腰為第二主宰”等,可見意之重要。行拳時意要飽滿,始終集中於勁路上,注意合理想象。

古人言“意到、氣到、力到”,隻要用意鬆沉,用意慢慢指揮,時間長久,神經係統與骨骼、肌肉諸係統就自然能協調一致,旋轉、開合、伸縮逐步合意、達意,達到形意合一。形意分家的太極拳不是合格的太極拳,要外形順遂,內意飽滿,形意合一。外形是內意的表現,內意是外形的根據。由形似、意同至形意合一是練習的步驟。

所以練太極拳特別講究用腦(心)、用意,要不斷揣摩,固意固形,才能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