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三要”和“三不要”(1 / 3)

正因為如此,《理性選民的神話》作者布萊恩·卡普蘭在書中對經濟學同行建議說“多寫一些書”,因為“在一本書中,你有時間坦誠地解釋你的整個立場”。卡普蘭針對的現實是,很多學者已經不寫書了,他們隻寫論文或文章。有些功成名就者甚至連文章也不寫了,隻接受采訪和發表演講。卡普蘭指出:由於篇幅所限,論文隻能對一兩個常規觀點提出質疑,這很可能“讓自己顯得難以理解,或者更糟糕的話,甚至顯得荒唐”。對卡普蘭的這番告誡,從讀者的角度理解,就是應該多讀一些整本的書,而不是隻讀文章或隻了解觀點。

這就是我要說的讀書的第一個“要”——要讀整本的書。

很多讀者都有一個體驗,那就是讀書“從厚讀到薄”。厚厚一大本書,讀完了,理解了,把其中的觀點寫下來,可能寥寥幾頁甚至一頁足矣。書越讀越薄嘛。於是有人就想,既然如此,我直接讀那寥寥幾頁甚至一頁不就行了嗎?豈不是又省時間又得到新知?他們不知道,雖然寥寥幾頁足以容納觀念,但那數百頁的大厚書可不是沒用的。在這數百頁的篇幅裏,作者要介紹自己觀點以前的知識狀況,凸顯尚待解決的問題,提出自己的新觀點,然後對可能的反對意見一一加以辯駁。在學術大廈上添一塊磚,要想說清楚這磚是幹什麼用的,就得先把學術大廈的相關部分介紹一番,說明為什麼要在這裏加塊磚,怎麼加,磚是什麼樣子的,為什麼不加在別處。這些內容,能用幾百頁敘述清楚,其實已經堪稱“寥寥”。

不僅學術著作,對文學藝術作品來說,篇幅的作用同樣無可代替。評價一個國家的文學時,長篇小說的水平是非常重要的指標。隻有用大的篇幅才能搭建完整的故事結構,塑造生動飽滿的人物形象。不看原著,你隻能知道某人物的基本身份。賈寶玉是公子哥,於連是個拚命往上爬的底層小人物,葛利高裏是個哥薩克。想讓他像一個活人那樣被你了解,除了讀那幾百上千頁的大厚書以外,別無他法。

確實有那種不讀書隻讀文章,甚至隻讀文章簡介的人。他們知道各種觀點各種流派,說起來也頭頭是道,但他們既不知道思想觀念的來龍去脈,也不知道被其批判、取代的觀點是什麼,更不知道取而代之的道理。更重要的是,他們不掌握思考的方法。掌握思考方法的唯一途徑,就是通過完整閱讀來觀摩大師是如何思考的,看他們是如何一步步推導出結論,如何分析批判不同觀點的。看得多了,便漸漸窺見門道。再加上勤於訓練反複思考,這才能掌握思考方法。隻看結論和觀點,是不可能掌握思考方法的。

不掌握思考方法隻知道觀點的結果,用一個成語概括就是——刻舟求劍。理論的使用條件稍有變化,他們就無所適從,隻會把那幾條觀點反複背誦。這是培養信徒的方法,不是傳授學問的方法。果然,在很多宗教或類宗教組織那裏,都可以看到這種現象:組織往往更樂於讓信眾誦讀教主或聖徒語錄,而不是去讀經典本身。語錄隻是無分析的觀點集,大家不動腦筋地熟知背誦就好。經典往往比較複雜,讀起來免不了要動腦筋。宗教或類宗教最不需要的就是信眾動腦筋。

正因為如此,《理性選民的神話》作者布萊恩·卡普蘭在書中對經濟學同行建議說“多寫一些書”,因為“在一本書中,你有時間坦誠地解釋你的整個立場”。卡普蘭針對的現實是,很多學者已經不寫書了,他們隻寫論文或文章。有些功成名就者甚至連文章也不寫了,隻接受采訪和發表演講。卡普蘭指出:由於篇幅所限,論文隻能對一兩個常規觀點提出質疑,這很可能“讓自己顯得難以理解,或者更糟糕的話,甚至顯得荒唐”。對卡普蘭的這番告誡,從讀者的角度理解,就是應該多讀一些整本的書,而不是隻讀文章或隻了解觀點。

這就是我要說的讀書的第一個“要”——要讀整本的書。

很多讀者都有一個體驗,那就是讀書“從厚讀到薄”。厚厚一大本書,讀完了,理解了,把其中的觀點寫下來,可能寥寥幾頁甚至一頁足矣。書越讀越薄嘛。於是有人就想,既然如此,我直接讀那寥寥幾頁甚至一頁不就行了嗎?豈不是又省時間又得到新知?他們不知道,雖然寥寥幾頁足以容納觀念,但那數百頁的大厚書可不是沒用的。在這數百頁的篇幅裏,作者要介紹自己觀點以前的知識狀況,凸顯尚待解決的問題,提出自己的新觀點,然後對可能的反對意見一一加以辯駁。在學術大廈上添一塊磚,要想說清楚這磚是幹什麼用的,就得先把學術大廈的相關部分介紹一番,說明為什麼要在這裏加塊磚,怎麼加,磚是什麼樣子的,為什麼不加在別處。這些內容,能用幾百頁敘述清楚,其實已經堪稱“寥寥”。

不僅學術著作,對文學藝術作品來說,篇幅的作用同樣無可代替。評價一個國家的文學時,長篇小說的水平是非常重要的指標。隻有用大的篇幅才能搭建完整的故事結構,塑造生動飽滿的人物形象。不看原著,你隻能知道某人物的基本身份。賈寶玉是公子哥,於連是個拚命往上爬的底層小人物,葛利高裏是個哥薩克。想讓他像一個活人那樣被你了解,除了讀那幾百上千頁的大厚書以外,別無他法。

確實有那種不讀書隻讀文章,甚至隻讀文章簡介的人。他們知道各種觀點各種流派,說起來也頭頭是道,但他們既不知道思想觀念的來龍去脈,也不知道被其批判、取代的觀點是什麼,更不知道取而代之的道理。更重要的是,他們不掌握思考的方法。掌握思考方法的唯一途徑,就是通過完整閱讀來觀摩大師是如何思考的,看他們是如何一步步推導出結論,如何分析批判不同觀點的。看得多了,便漸漸窺見門道。再加上勤於訓練反複思考,這才能掌握思考方法。隻看結論和觀點,是不可能掌握思考方法的。

不掌握思考方法隻知道觀點的結果,用一個成語概括就是——刻舟求劍。理論的使用條件稍有變化,他們就無所適從,隻會把那幾條觀點反複背誦。這是培養信徒的方法,不是傳授學問的方法。果然,在很多宗教或類宗教組織那裏,都可以看到這種現象:組織往往更樂於讓信眾誦讀教主或聖徒語錄,而不是去讀經典本身。語錄隻是無分析的觀點集,大家不動腦筋地熟知背誦就好。經典往往比較複雜,讀起來免不了要動腦筋。宗教或類宗教最不需要的就是信眾動腦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