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科學思想(22)(3 / 3)

又如書中第473條對四川爆發的王小波、李順起義的記載,沈括敢於揭露官書及其他文人記錄捏造、歪曲事實的情況,將王小波、李順起義的真實情形昭然於世,他們“錄用材能,存撫良善,號令嚴明,所至一無犯。時兩蜀大饑,旬日之間,歸之者數萬人。所向州縣,開門延納;傳檄所至,無複完壘。及敗,人尚懷之……”。對於布衣衛樸這位精於天文曆算的專家,《夢溪筆談》一書中有三處提到,這也為後人對這一奇才的認識提供了第一手史料資源,同時也補充了史書的缺漏。

今天,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所參考的各種自然科學專著,絕大部分已經散失,幸而這些專著的重要內容與論點,在《夢溪筆談》裏都以摘要或原著的片段形式保存著。因此,《夢溪筆談》也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科學論集的一個縮影,它在世界科學文獻上也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精彩語錄

1、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生於水際,沙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挹之,乃采入缶中,頗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煙甚深,所沾帷幕皆黑。

2、予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墨光如漆,鬆墨不及也,遂大為之。後必大行於世。

3、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4、古法采草藥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當。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識耳,在藥則未為良時。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須取無莖葉時采,則津澤皆歸其根。……其無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時采,則根生已足而又未衰。……用葉者取葉初長足時,用芽者自從本說,用花者取花初敷時,用實者成實時采。皆不可限以時月。緣土氣有早晚,天時有愆伏。

5、王聖美治字學,演其義為右文。凡字,其類在左,其義在右。如木類,其右皆從木。所謂右文者,如戔,小也。水之小者曰錢,歹之小者曰殘,貝之小者曰賤,如此之類,皆以戔為義也。

6、前世藏書,分隸數處,蓋防水火散亡也。今三館、秘閣,凡四處藏書,然同在崇文院。其間官書,多為人盜竊,士大夫家往往得之。嘉祐中,置編校官八員,雜讎四館書。給吏百人,悉以黃紙為大冊寫之。自此私家不敢輒藏。校讎累年,僅能終昭文一館之書而罷。

《天工開物》

作者:宋應星(中)

成書時間:1637年

推薦版本:廣東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作者簡介】

宋應星(1587-約1661年),字長庚,中國明代傑出的自然科學家之一。明萬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宋應星出生於江西省奉新縣一個沒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他28歲時考中舉人,以後多次考進士不及,至47歲他擔任了縣管教育的小官。

宋應星為人勤勉好學,做事踏實認真、實事求是。一直沒有間斷過科學研究活動。在研究方法中,他非常重視“見聞”之學,他認為,要掌握事物的本質就必須親身進行觀察和調查。宋應星本人就是這個研究方法的身體力行者。他經常深入勞動生活實踐,認真觀察總結勞動者的生產經驗,深入調查研究當時的生產技術。宋應星將自己的觀察思考結果總結成《天工開物》一書,但在創作完成後,由於宋應星家裏十分貧困,這部科技巨著是經過他的朋友們的熱心讚助才得以刻印出版的。《天工開物》,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反映當時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著作,不僅在中國,就是在全世界的科學技術文獻發展史上,也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這部反映中國古代科技水平的著作後來被翻譯成英、日、法等國文字,在國外廣泛流傳,產生了很大影響。

宋應星的主要著作有:《天工開物》、《畫音歸正》、《雜色文原耗》、《巵言》、《野議》、《談天》、《論氣》、《思憐》等。

【內容梗概】

《天工開物》這部書共18卷,主要分為三篇進行論述。書中內容詳實,記述扼要,並且宋應星很注意運用事例來說明問題,因此,他大量引用各種數據,並在全書配有多達123幅畫麵生動、比例恰當的插圖。通過這種形式,全書看起來真實可靠,並且不枯燥晦澀,甚至讓讀者有置身於300多年前的生產現場的切身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