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科學思想(17)(1 / 3)

作者認為,另一方麵,超循環決不僅僅是我們心靈的抽象產物。該原理在PNA噬菌體的感染過程中仍然被保留著,盡管在此它被運用於宿主細胞的封閉世界中。此噬菌體基因組對翻譯提供了一個因子,用作複製酶複合體的一個亞單元;複合體的其餘部分由宿主因子來補充。這個噬菌體編碼因子是該酶具有絕對的噬菌體專一性。不考慮來自宿主源的全部PNA,噬菌體專一的複製酶複合物現在代表了噬菌體基因組的自催化放大的一個重疊反饋環路。我們希望,對於進化難題研究,本書有助於提出正確的問題。理論不能隻滿足於解釋實驗事實,還必須提供更多的東西。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的:隻有理論才能告訴我們哪些實驗是有意義的。

精彩語錄

1、超循環是一個自然的自組織原理,它使一組功能上耦合的自複製體整合起來並一起進化。

2、“選擇價值”,表征了信息載體的實施性質,以評價它們的生存變化,並使之保持最穩定的(或最適宜的)狀態。

3、超循環是一種工具,它把那些長度有限的自複製體整合到某種新的穩定序中,從而能夠相幹地進化。

4、常有人說,進化的指導原理是最經濟地利用自由能。這並非是普遍正確的。在自由能供給過量的地方,係統將利用任何選擇優勢而不顧其“代價”如何。然而,如果能的利用由選擇價值的影響而變成次要的約束時,則係統將作出相應的反響。與高“選擇價值”相聯係,而不是與最經濟地消耗自由能相聯係的信息利用,是進化中的決定性因素。

《自組織的宇宙觀》

作者:埃裏克·詹奇(美)

成書時間:1980年

推薦版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

【作者簡介】

埃裏克·詹奇(Jantsch Erich),美國知名的係統理論家和哲學家。他開始曾經在美國從事物理學和工程技術方麵的工作,後來又轉到管理學和人文科學的研究方麵,並取得了突出的成績。詹奇於1980年在美國逝世。詹奇為人謙虛勤勉,他在研究過程中多次向西方學術界的知名學者專家討教,並經常與他們進行了交流討論。詹奇的思想在學術界具有重大的影響,他采用了耗散結構論、超循環論和協同學等自組織理論的最新成果,結合過程哲學、係統哲學、東方傳統哲學乃至佛教的宗教哲學思想,通過他的著作《自組織宇宙觀》,第一次係統闡述了一種統一的、要消除一切二元論的進化論——自組織進化論。詹奇的這本書,後來被收入歐文·拉茲洛主編的《係統科學和世界秩序文庫》。

該書在1980年正式出版時,得到了諾貝爾獎得主、超循環創建者曼弗雷德·哈肯的稱讚,“一些非常卓越的思想在書中得到了集中的體現”。諾貝爾獎獲得者、耗散結構論奠基人伊利亞·普利戈金寫作的《從混沌到有序》一書的英文版於1984年出版時,特地增辟扉頁,表明謹以這部著作獻給逝去的詹奇等人。

詹奇的代表作是《自組織的宇宙觀》。

【內容提要】

《自組織的宇宙觀》,原書名為《自組織的宇宙——正在形成的進化範式的科學和人文學意義》。而自組織理論是關於係統從混沌到有序和從有序到混沌轉化機製的理論。該書運用耗散結構論、超循環論和協同學等自組織理論的成果,首次提出了一種從宇宙演化、生物進化到社會文化進化和精神發展的廣義進化論,即自組織進化論。作者力圖實現東西方哲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統一,並由此揭示宇宙洪荒中的種種自然之謎、生命之謎、精神和文化之謎。

本書的目標在於闡述一種深刻的人文主義。生命除了生存以及不斷適應環境外,其本身也在進化,在適應。自組織範式的興起使我們能夠詳細描繪一幅新景觀,這幅新景觀以進化著的微觀和宏觀係統所有層次上的種種自然動力學的關聯性為基礎。於是,從這種人類世界與普遍進化的相互聯係中,一種關於意義的新見解躍然而出。作者認為,新的自組織範式的主要觀點是:1.一種特殊的過程係統的宏觀動力學;2.連續交換,從而與環境共同進化;3.自我超越,即進化過程的進化。

該書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自組織:自然係統的動力學”,討論典型的相幹係統的組織動力學,這些係統通過一連串的結構以保持其作為整合係統而進化。對於這種動力學進行研究,最簡單的層次是在自組織自我更新的化學反應係統中形成的耗散結構層次。

關於宏觀有序,作者講述了西方科學中從靜態結構向動態過程思維方式的轉變。經典動力學考慮的是孤立的粒子的概念。熱力學引入了不可逆性,即過程的時間方向性,從而標誌著向過程思維的轉變。由於不可逆性,時間對稱性被打破了,過去和未來被分割開來,宏觀世界於是有了曆史。最後,由於非線性非平衡的熱力學,空間對稱也被打破了,新層次的宏觀有序出現了。這個出現協同現象的層次導致了結構的自發形成和進化。這種宏觀有序以特殊的方式強調了物理學規律:迄今被假定隻存在著隨機過程的地方,一個新的生存原理開始起作用,這個原理叫做“通過漲落達到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