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科學思想(16)(2 / 3)

1、科學的進步在於解決問題的有效性。

2、認知上的進步不一定導致物質、社會或精神方麵的進步,物質、社會或精神的進步也不一定導致認知上的進步。這兩種進步的觀念當然不是完全不相幹的,但它們確實指的是非常不同的過程。至少對現在的討論而言,應該把兩者加以明確區分。

3、今天如此眾多的科學研究所探討的問題在認知上微不足道,在社會上也是不相關的。如果“純理論的”科學家要對得住過多地花費在他身上的大量支持,那麼他必須能夠表明他的問題是一個真正有意義的問題,並且他的研究綱領是充分進步的,值得為它花費我們寶貴而有限的資源。

4、我將證明,在科學的合理的發展中存在許多已經——且應該——起作用的非經驗的,甚至是在通常意義下“非科學的”因素。……此外,我的研究還表明,如果想在重新構造科學活動的認知方麵取得進步,我們就必須在接受的合理性與追求的合理性之間作出區分。

《超循環論》

作者:M.艾根等(德)

成書時間:1979年

推薦版本:上海譯文出版社1990年版

【作者簡介】

M.艾根(Manfred Eigen,1929-),德國知名的科學家,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艾根曾經獲得本生學會的波登坦獎、奧托·哈恩化學獎、美國化學會的林納斯·鮑林獎章等10多項科學成就獎。他曾經擔任英國的法拉第學會、美國國家藝術和科學院、奧地利科學院、丹麥皇家科學院和蘇聯科學院的成員或榮譽成員。同時,艾根還得到了許多國際知名大學授予的榮譽職位和學位。

1929年5月9日,艾根出生在德國波鴻的一個音樂家庭中。艾根曾經在格丁根大學學習物理學和化學。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輟學,二戰後他重返格丁根大學繼續學業,並於1951年獲得博士學位。同年,他也成為該大學物理化學研究所的助理員。1958年他成為馬克斯·普朗克物理化學研究所的研究員,1962年開始擔任該所的生物化學動力學室主任,1964年又擔任了該研究所的所長。

艾根早年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快速化學反應動力學及其反應機理方麵。後來,艾根通過他自己的工作總結,並受到當時分子生物學、非平衡熱力學、自組織現象研究、信息論和博奕論等的深刻影響,使自己的研究逐漸從實驗和理論兩方麵進入了探索生命起源的領域。到1970年,艾根就在講演中提出了超循環論的思想。後來,他通過一係列作品正式建立了超循環理論。

艾根的主要作品有:《生物信息的起源》(論文)、《博奕論——偶然性的自然選擇》、《超循環:一個自然的自組織原理》、《物質的自組織和生物大分子的進化》等。

【內容提要】

在當代眾多的係統理論中,既有比較嚴密的數學、物理學理論基礎,又有事實上的實驗依據,並在自然科學領域和社會經濟文化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的,當首推耗散結構理論、協同學和超循環理論。這三種關於非平衡係統的自組織理論在70年代前後相繼建立不是偶然的,它們是當代科學在探索複雜性、建立係統科學的過程中的重要進展。超循環理論探討了生命起源的一個關鍵問題,即生物信息起源問題,提出了一個自然界演化的自組織原理——超循環。這一理論也可以用來討論社會、思維領域中的自組織現象。本書收集了作者創立超循環理論的一係列原始文獻:《物質的自組織和生物大分子的進化》,《生物信息的起源》和《超循環:一個自然的自組織原理》。

作者指出,20世紀以來,科學前沿的探索主要在無窮大和無窮小的方麵,研究宇宙之初,粒子之渺,以及高溫、深冷等等各種極端條件下的自然現象。人們普遍認為,我們對自身及周圍世界的規律似乎已經認識得比較清楚了,因此沒有什麼新的學說能使我們驚奇了,以致有人又一次宣布了“理論物理學的終結”。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特別是50(20世紀,下同——編者注)年代以來,人們發現,不僅在微觀和宇觀領域,而且就是在宏觀領域,都仍然充滿著許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對於生命的起源,生物的進化,人體的功能,思維的奧秘,乃至社會經濟文化的變革這樣一些複雜性事物的演化發展規律,人們實際上是知之甚少的,有許多新的奇妙現象無法用現有的科學去解釋。在這種情況下,探索複雜性成了科學研究的另一個發展方向。在探索複雜性的征途上,係統科學的出現和發展特別引人注目。40年代中相繼建立了係統論、控製論和信息論,它們將自然、社會現象作為係統來研究其信息傳遞、控製反饋等方麵的問題,這在理論和應用上都取得了很大成功。自此之後,又出現了許多以係統為研究對象的理論。作者認為,超循環論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