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科學思想(1)(3 / 3)

作者認為,所有的行星,包括地球在內,都是圍繞太陽這個中心旋轉的。惟獨月亮是繞著地球為中心的軌道運行的。他說:“我們不能把月亮同地球分開。”作者指出,地球是帶著月亮一起,在其他行星軌道之間,沿著一定軌道繞太陽運行的。因此作者把月亮叫做地球的“衛士”或“侍從”。後來演化成為“衛星”,一直沿用到現在。

在《天體運行論》第一卷中有一段關於原子的論述。作者指出:“所謂原子,是最細微的,不能再分的微粒,它們重疊地或是成倍的相聚在一起,但由於它們看不見,所以並不立即形成看得見的物體,可是它們的數量可以增加到這種程度,足夠累積到可以看見的大小。”這是近代原子-分子學說產生之前為數不多的關於原子存在及其與宏觀物質之間關係的珍貴論述。

作者在其巨著中強調:“我個人相信,重力不是別的,而是神聖的造物主在各個部分中所注入的一種自然意誌,要使它們結合成統一的球體。我們可以假定,太陽、月亮和其他明亮的行星都有這種動力,而在其作用下它們都保持球形。”這無疑對牛頓創立萬有引力定律和研究宇宙動力學問題,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啟示。

《天體運行論》的出版引起了軒然大波,以作者的日心論觀點為一方,以托勒密的地心論觀點為另一方展開了長期的鬥爭。這不隻是學術上的論爭,而且也是科學和神學、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兩種宇宙觀和兩條認識路線的鬥爭。許多偉大的科學家為了捍衛真理而獻出了生命:布魯諾被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伽利略被宗教法廷宣判終生監禁。然而現代天文學的發展不僅證明了日心說對地心說的勝利,而且早已超越了作者的學說。但這一切進步,都是從作者開始的。作者關於地球運動的思想,是重大的劃時代的科學成果。

精彩語錄

1、在人類智慧所哺育的名目繁多的文化和技術領域中,我認為必須用最強烈的感情和極度的熱忱來促進對最美好的、最值得了解的事物的研究。這就是探索宇宙的神奇運轉、星體的運動、大小、距離和出沒以及天界中其他現象成因的學科。

2、實際上,如果龐大無比的宇宙二十四小時轉一圈,而不是它的小小的一部分——地球——在轉,那就太奇怪了。如果說,中心不動而中心附近的部分運動較慢,那也不能說明地球在宇宙中心靜止不動。3、無論觀測對象運動,還是觀測者運動,或者兩者同時運動但不一致,都會使觀測對象的視位置發生變化(等速平行運動是不能互相覺察的)。要知道,我們是在地球上看天穹的旋轉;如果假定是地球在運動,也會顯得地外物體作方向相反的運動。

4、天體的這種旋轉運動對於球來說是固有的性質,它反映了球形的特點。球這種形狀的特點是簡單、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旋轉時不能將各部分相區別。而且球體形狀也正是旋轉作用本身造成的。5、當船舶靜靜地行駛,船員們從外界每件事物都可看到船的運動的反映。而在另一方麵,他們可以設想自己和船上一切東西都靜止不動。與此相同,地球的運動無疑地會產生整個宇宙在旋轉這樣一種印象。

6、因此,我敢斷言,這個以月亮和地球中心為界的整個區域,在其他行星之間每年繞太陽一周走出一個很大的圓圈。宇宙的中心靠近太陽。

《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係的對話》

作者:伽利略(意大利)

成書時間:1632年

推薦版本:上海人民出版1974年版

【作者簡介】

伽利略·伽利萊(Galileo Galilei,1564―1642年),意大利偉大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在天文學方麵,他是最早使用望遠鏡觀測天體的天文學家,他是哥白尼的日心說的忠實支持者。在物理學方麵,他推翻了古代力學並建立了近代力學,是科學革命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