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從口腔看身體(1 / 2)

5.從口腔看身體

中醫上把人口內的津液與心、肝、脾、肺、腎五髒聯係在一起。一般來看,如果一個人沒有生病的情況下,人的口中是沒有什麼異味的,也沒有什麼不舒服的感覺。如果口中出現苦、甜、鹹、酸、辣、淡等異常味道,則說明五髒已經出現了功能障礙或出現了病象。

口中異味常常被人忽略或者誤解為吃東西造成的,但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則是“小事不小”。對於這些易被忽視的“小問題”,如果結合身體的其他狀況,予以分析並加以中藥調理,常可有效地預防某些疾病,對維護身體健康大有裨益!

口腔裏偶有異味,大家都知道可能是消化係統等暫時出現了異常,但是常常感到口苦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是不是也是我們的消化係統出現了問題呢?

在解釋口苦的問題上,中西醫都有著自己的解釋。

中醫

時常產生口苦,中醫根據口和內髒的聯係認為這主要是由於濕熱引起的,其中又包括肝膽濕熱和胃熱兩種。肝膽濕熱口苦,可能是由於肝膽部位存在炎症引起的。胃熱產生的口苦,部分人肝膽沒有炎症,但由於飲食不合理,食用了過多的辛辣食品,也會引起口苦。同時,一些患慢性疾病的人也會有口苦的情況。

隨著人們工作壓力的不斷增大,很大一部分人的精神壓力也越來越大,再加上飲食不當、不規律、活動少等因素,其腸胃功能呆滯,進食的食物在胃腸停留時間過長,很容易產生濕熱,也會引起口苦。

對於壓力大的人,應該盡量使飲食規律、食物結構合理,少食辛辣,多吃水果、蔬菜等。

適當運動,從而促進消化功能的正常運轉,尤其是腦力工作者,運動要加強,而且要有規律性。進餐時,應盡量少考慮工作的事情。

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針對病因治療口苦。

西醫

西醫上也認為口苦是由我們的內髒引起的,但是不同於中醫的是,西醫認為口苦多由於膽囊功能差,尤其是一些患有膽病的人,更是常常感覺口苦。還有一些由於胃動力差,食道存在炎症的人也可為膽汁反流至胃,也會引起口苦。另一方麵,有的人生活不規律,睡眠休息不足,以及打呼嚕、張口睡覺、口腔發炎等人群也易出現口苦的情況。

同時有研究顯示,現在也存在一種精神性口苦現象。一些人由於工作、學習壓力過大,精神緊張、氣憤、煩躁、焦慮、恐懼、忐忑不安、失眠時都可能出現口苦。這也要引起注意。

口苦應該引起人們的重視,如果長時間或者經常出現口苦應及時到醫院查找病因。

有規律的生活起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適當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對防治口苦很重要。

口腔異味有很多表現,下麵我們就來看幾種常見的口味異常。

口苦

以口苦為主的情況有以下幾種:口中苦味甚為明顯,身體感到疲勞,口不渴,舌質紅,舌苔黃而厚膩,脈有力或偏快。可用:柴胡10克,龍膽草5克,藿香8克(後下),白蔻仁6克(後下),石菖蒲10克,雞骨草15克,茵陳10克,萆薢12克,生薏苡仁20克,甘草6克。加水煎成300毫升,日分2次溫服。(凡注明後下的藥,待其他藥將煎好時再放入,一般再煎5~10分鍾即可。下同。)治療方法:

如口苦甚伴大便稀爛,腹部隱隱作痛,大便裏急後重者,上方去茵陳、萆薢、生薏苡仁,加炒土金銀花15克,廣木香8克(後下),胡黃連6克。煎服法同上方。

口苦而兼全身倦怠,關節肌肉酸痛,舌苔甚為黃膩而濕潤者,上方去茵陳、石菖蒲,加羌活、獨活各6克,黃柏8克,蒼術10克。煎服法同上方。

除口苦明顯外又感到胃脘部脹痛、噯氣、食欲不振,舌紅苔黃厚者,可於上方中去石菖蒲、茵陳、萆薢、生薏苡仁,加蒲公英15克,佛手10克,砂仁6克(後下)。

如伴少許流涕、噴嚏或頭痛等感冒症狀者,在上方中去萆薢、茵陳,加荊芥10克,蔓荊子6克,防風8克。

西醫上認為口苦是有膽囊炎引起的,這些人經過治療後康複,但是又因為多吃了油膩煎炸食物,又出現口苦,右上腹隱隱作悶痛,舌紅苔黃,脈弦(把脈時,指下有按琴弦之感者稱弦脈)略快,尿黃,這種情況提示膽囊炎有發作之象,可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