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醫的人弄懂了陰陽就差不多成半個醫生了。中醫學中把水和火看做是陰陽的象征,水代表陰,火代表陽。水火反映了陰陽的屬性,水寒而下,火熱而上,他們有各自的運動狀態,水相對來說屬靜,火相對來說屬動,從這裏就可以看到事物陰陽的屬性。那麼劃分事物陰陽的標準也是有個範疇的,運動的、開放的、外向的、上升的、明亮的等等這些都是陽的屬性範疇;靜止的、內斂的、內向的、下降的、黑暗的等等這些都是陰的屬性範疇。陰陽的基本屬性是萬事萬物陰陽屬性的劃分依據。下麵就來看一下陰陽劃分在醫藥上的作用。
第一,從陰陽到疾病的診斷。
在中醫上,診斷疾病是以陰陽為總綱的。人的疾病有著眾多的形式,但不管疾病是怎麼來表現的,都是陰陽來主導的,如從疾病發展部位來看,不在表(陽),就在裏(陰)。從疾病性質來看:熱證(陽),寒證(陰);從疾病發展趨勢來自看:實證(陽),虛證(陰)。總之,陰陽可以概括疾病的屬性。
第二,陰陽與人體病理的關係。
人體產生疾病根本原因就是陰陽失去平衡,中醫上對症狀的分類,也是根據陰陽的變化來劃分的。陽證,一般表現的症狀是:發熱、口渴、脈數(快)等,這類症狀,古人又稱為熱(即陽)證。陰證,一般表現的症狀是:不發熱、口不渴、手足冷、脈遲(慢)等,這類症狀,古人又稱為寒(即陰)證。這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陽盛則熱,陰盛則寒”。
陰陽不能協調平衡,是指陰或陽的一方低於正常水平而造成的失調,如果一方低於正常水平,而另一方還是處於正常水平,就會出現虛證。陰不足,陽正常則陰虛生內熱;陽不足,陰正常則陽虛生外寒;陰陽雙方都不同程度地不足,則虛寒、虛熱並見或陰陽兩虛。《黃帝內經》中所說的“陰虛生內熱,陽虛生外寒”、“陰陽兩虛”證就是陰陽失調造成的。
第三,陰陽與藥物性能的歸納。
在中醫中,陰陽學說貫穿了整個養生之道和診療過程,中醫上正是利用了陰陽的屬性來進行疾病的診療的。
中醫上通過了解藥物的陰陽屬性的功能,來給病人對症下藥,藥物的陰陽調配使病人體內的陰陽得到了平衡,所以人體內達到了陰陽的平衡,自然病就好了。因此掌握藥物的陰陽屬性顯得尤其重要,藥物的陰陽屬性一般表現在藥物的四氣、五味、升降等方麵,四氣指的是藥物的寒、熱、溫、涼;五味指的是苦、甘、辛、酸、鹹。五味主陰性,四氣主陽性。而從藥物的升降來劃分,質輕的藥物有升浮現象,主陽性,如:菊花等;質重的藥物有下降現象,主陰性,如:龜板等。治療疾病的原理就是根據病情的陰陽變化,來結合藥物的陰陽屬性和作用,選擇相應的藥物來達到治療目的的。
第四,陰陽在治療上的應用。
陰陽用在治療上形式廣泛,就其中藥來說,多是根據中藥的陰陽屬性來治療相對的症狀的,中藥種類非常多,但是藥性則表現為陰和陽兩種屬性。從藥性來看:寒、熱、溫、涼、溫熱屬陽,寒涼屬陰。
治療的原則就是調整陰陽,使其平衡,這也是治療的出發點。針對陰陽的失調,采取補其不足,瀉其有餘,使陰陽偏盛偏衰的失調得到平衡。“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實者瀉之,虛者補之”,這就是中醫上常說的的治療原則,促使失調的陰陽重新恢複到相對的平衡。臨床具體用法:陽虛和陰盛則寒,治法:寒者熱之(用熱藥);陰虛和陽盛則熱,治法:熱者寒之(用寒藥);正氣不足,治法:虛者補之;邪氣偏盛,治法:實者瀉之;陰不足、陽偏亢,治法:滋陰潛陽;陰陽兩者均不足,治法:滋陰助陽(陰陽雙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