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初期,布爾人主動發起猛烈攻勢,英國軍隊由於過於輕敵,一開始就陷入了被動。12月13日,英軍在科倫索對布爾人展開了激烈反擊。當時英軍指揮官布勒將軍的進攻計劃是兵分三路,全線出擊,並且明確了三路英軍最終會合的地點。但是,由於布勒將軍發給三路英軍指揮官的地圖出現了錯誤,標錯了最終會合點的位置,結果使這個攻擊計劃漏洞百出,注定了失敗的命運。

同時,由於情報工作的疏忽,布勒將軍對布爾人的兵力部署和行動意圖一無所知,三路英軍不是找不到進攻的目標就是中了對方的埋伏,最後導致科倫索戰役以英軍的徹底失敗而告終。英軍損兵折將,傷亡兩千多人,幾百人失蹤,而布爾軍隊僅僅陣亡8人,傷30人。如此懸殊的戰績對比,讓驕橫的英國人實在感到有點莫名其妙。

整個戰役從12月10日開始,到15日停火,英軍在東、中、西三條戰線全部失利,總共損失2800多人,在英軍史上被稱為“黑暗的一周”。布勒因戰事失利不得不引咎辭職,丟掉了英國遠征軍總司令的位置。布爾戰爭的失利,讓英國政府和情報部門受到了來自各方麵強烈的指責。大英帝國此時才開始認識到情報工作的重要性,開始了對情報工作的重視,從而對英國情報機構進行了較大的整頓和完善。

經過整頓和改革之後,英國情報機構開始有了明確的分工,英國陸軍情報局主要從事搜集國外軍事情報的工作,同時還負責動員和本土防務;而反間諜工作則由海軍情報局負責。這種狀況一直延續了多年。

當年英國的軍事情報總局(簡稱“軍情局”),是一家機構臃腫的情報部門,直到1963年以前,它一直隸屬於英國戰事部,後隸屬於英國國防部的國防情報組。“軍情局”下麵設置了多個軍情處,各個軍情處均有不同的用途,成立時間也各不相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竟然發展成了19個軍情處,而且都有自己的代號。帶有“MI”開頭的19個軍情處成立的時間和職能大致分別如下:

MI1——成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負責解碼及行政,現已取消。

MI2——軍情二處,成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主管二戰中東及遠東、斯堪的納維亞、美國及蘇聯、中南美洲地區的情報,現已取消。

MI3——軍情三處,主要管理東歐的軍事情報,現已解散。

MI4——軍情四處,負責二戰時期的地圖情報工作,1940年4月被合並。

MI5——軍情五處,成立於1909年10月,負責英國的對內軍事情報,與美國的聯邦調查局(FBI)職能一樣。1931年改名為英國安全局。

MI6——軍情六處,成立於1909年10月,負責英國的對外軍事情報,與美國的中央情報局(CIA)職能一樣,後改名為秘密情報局。

戰爭初期,布爾人主動發起猛烈攻勢,英國軍隊由於過於輕敵,一開始就陷入了被動。12月13日,英軍在科倫索對布爾人展開了激烈反擊。當時英軍指揮官布勒將軍的進攻計劃是兵分三路,全線出擊,並且明確了三路英軍最終會合的地點。但是,由於布勒將軍發給三路英軍指揮官的地圖出現了錯誤,標錯了最終會合點的位置,結果使這個攻擊計劃漏洞百出,注定了失敗的命運。

同時,由於情報工作的疏忽,布勒將軍對布爾人的兵力部署和行動意圖一無所知,三路英軍不是找不到進攻的目標就是中了對方的埋伏,最後導致科倫索戰役以英軍的徹底失敗而告終。英軍損兵折將,傷亡兩千多人,幾百人失蹤,而布爾軍隊僅僅陣亡8人,傷30人。如此懸殊的戰績對比,讓驕橫的英國人實在感到有點莫名其妙。

整個戰役從12月10日開始,到15日停火,英軍在東、中、西三條戰線全部失利,總共損失2800多人,在英軍史上被稱為“黑暗的一周”。布勒因戰事失利不得不引咎辭職,丟掉了英國遠征軍總司令的位置。布爾戰爭的失利,讓英國政府和情報部門受到了來自各方麵強烈的指責。大英帝國此時才開始認識到情報工作的重要性,開始了對情報工作的重視,從而對英國情報機構進行了較大的整頓和完善。

經過整頓和改革之後,英國情報機構開始有了明確的分工,英國陸軍情報局主要從事搜集國外軍事情報的工作,同時還負責動員和本土防務;而反間諜工作則由海軍情報局負責。這種狀況一直延續了多年。

當年英國的軍事情報總局(簡稱“軍情局”),是一家機構臃腫的情報部門,直到1963年以前,它一直隸屬於英國戰事部,後隸屬於英國國防部的國防情報組。“軍情局”下麵設置了多個軍情處,各個軍情處均有不同的用途,成立時間也各不相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竟然發展成了19個軍情處,而且都有自己的代號。帶有“MI”開頭的19個軍情處成立的時間和職能大致分別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