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關於人的問題(1 / 2)

所以完形治療強調的另一個治療目標是接納真實的原有自己,是接受自己本然的麵貌,不去受到自己或他人的合理化、期待、判斷、曲解所操縱,而以自己所想的、所要的、所感覺的為基礎來表現自我,並真實地麵對生活以及周遭的情況。

人唯有透過真實的本性,而非透過野心和人為的目標才有可能超越自己。

——皮爾斯

綜上,完形治療學派對人的看法基本是秉承精神分析學派,存在人本主義學派,認為人在成長過程中,由於社會、家庭、學校教育(類似存在人本主義所定義的契約),以及父母的教化的影響,發展出適應外在環境要求的自我(勝利者),而這個自我與其本來的自我(失敗者)經常是相互矛盾衝突的,心理健康的人可以在社會化的自我與本來的自我之間自由轉換,並為自己選擇的轉換負責,或者部分接納社會教化成為真實的自我,而不是去偽裝,而心理不健康的人也許不能接納真實原有的自我(失敗者),而去創造虛假的自我,扮演某種角色使自己的心理十分煎熬,因此完形治療強調的治療目標為協助當事人,覺察有“勝利者”和“失敗者”這兩個不協調的部分,在充分覺察的基礎上,發現自己,接納真實原有的自我,不去受到自己或他人的合理化、期待、判斷、曲解所操縱,進而尋求解決的方法,在接納真實自我的基礎上,將內在分裂的情況加以改善,以求達到身心的統整,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進而成熟。

人的真實本性……像其他任何動物的真實本性,就是整合。

——皮爾斯

人性觀

完形治療的人性觀是以存在哲學與現象學為基礎的,因此它們的立場也是相類似的。如上文所述,治療的目的並不在於分析,而是在整合一個人不時存在的內在衝突。重新擁有個人曾經否定的評價,以及事例的過程需要循序漸進,直到當事人堅強得足以繼續自己的成長為止。而借由覺察,一個人可以做決斷,並且因而生活得更有意義。

完形治療的基本假設是:人能有效地處理自己的生活,特別是當其能夠完全察覺發生在自己及在周遭的事情。人們經常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去逃避某些可能麵臨的特定問題,因此,在其成長過程中往往會形成一些人格上的障礙。對此,完形治療提供了必要的處理方式與麵對挑戰的技巧,它幫助當事人朝著整合、坦誠,以及更富生命力的存在邁進。根據貝瑟(Beisr)對於導致改變的理論指出,當我們察覺到人們是怎樣的人(相對於努力想成為我們並不是的那種人)時,我們就會改變。對當事人而言,重要的是,盡可能完全地認清自己當時的處境身份,不要因為自己不是那種人而拚命想成為那種人。

完形治療對人以及人的問題及人性觀的看法,融合了精神分析、存在人本主義以及現象學的基本哲學觀點,對這些觀點進行有機地整合,因此,正如完形治療本身所強調的,我們必須從一個整體的方式來看待完形治療關於人的問題的理解,在診斷及治療過程中,從多方麵進行整合考慮。

所以完形治療強調的另一個治療目標是接納真實的原有自己,是接受自己本然的麵貌,不去受到自己或他人的合理化、期待、判斷、曲解所操縱,而以自己所想的、所要的、所感覺的為基礎來表現自我,並真實地麵對生活以及周遭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