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必期待一個被寵壞的孩子能在學校專心於學業,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實上,他們還沒有“學校”的意識,他們寧可待在家裏也不願意上學。小孩厭學的跡象總是能夠被輕易察覺。例如,每天早上父母催促孩子快點起床、快點吃早飯。孩子的這種表現,已經為自己的進步構建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
這種問題類似於左撇子兒童的問題,我們必須給予他們足夠的時間去學習和矯正。如果他們上學遲到,懲罰隻會讓他們更加不喜歡學校,讓孩子更加認定自己不屬於學校。如果父母用體罰的手段強迫孩子去上學,他們會尋找辦法,他們會選擇逃避困難而不是麵對、解決困難。我們可以從孩子的任意一種行為中看出他們是否厭惡學習。如果一個孩子總是習慣性地忘記拿書本或丟失書本,那麼我們可以判斷這個孩子的學校生活並不順利。
如果進一步考察,我們會發現這些孩子對學業上的成功通常不抱有期待和希望。他們這種自我低估,並不完全是他們的責任。周圍的環境助長了他們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家人在對他們失望時會口出惡言,預言他們不能有光明的前途,或者咒罵他們蠢笨無能。這些孩子到了學校,發現那些預言被一一證實,而這些孩子自身缺乏糾正這種錯誤看法的判斷分析能力,因此,他們還沒有努力過就已經放棄了成功的希望。他們認為這是不可跨越的障礙,並且進一步佐證了自己能力上的缺陷。
錯誤一旦發生,得到矯正的可能性就很小。盡管這些孩子已經做出了努力,但卻依然落後於別人。這個事實也促使他們很快放棄對學業的希望,並順理成章地成為他們逃學的借口。逃學,通常被視為非常惡劣的行徑,對此要受到嚴厲懲罰。於是,孩子會認為自己是迫於無奈的,他們會使用詭計、造假的手段來使自己免遭懲罰,甚至會使用一些讓他們在錯誤的道路越走越遠的手段。他們會模仿家長簽字,篡改學習成績單。他們會向家長編造謊言,陳述在學校的經曆,而實際上他們已經逃學很久了。在學校上課期間,他們會尋找一些藏身之處,而這些地方也經常藏匿著一些“誌同道合”之輩。逃學以後,他們追求優越感的心理訴求無法得到滿足。這就促使他們采取更為偏激的行動以追求優越感,甚至會做出違法的事情來。這樣一來,他們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最終往往以違法亂紀告終。他們結成團夥,開始盜竊,並錯以為這樣做,自己就長大成人了。
一旦他們走出犯罪的第一步,他們就會繼續行走在滿足優越感的路上,隻要他們的行為還沒有被人發現,他們就膽敢犯下更嚴重的罪行。他們會在這條不歸路上越走越遠,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不能在其他方麵取得成功。他們不會考慮去做任何富有建設性和有益的事情。受爭強好勝的心理驅使,他會做出新的犯罪行為以在同伴之間“脫穎而出”。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犯罪傾向的孩子同時也會極端自負。這種自負和野心源於相同的理由,它迫使孩子追逐優越以凸顯自己。當他們在生活的積極方麵找不到優勢時,就會轉向生活的消極方麵。
我們不必期待一個被寵壞的孩子能在學校專心於學業,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實上,他們還沒有“學校”的意識,他們寧可待在家裏也不願意上學。小孩厭學的跡象總是能夠被輕易察覺。例如,每天早上父母催促孩子快點起床、快點吃早飯。孩子的這種表現,已經為自己的進步構建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
這種問題類似於左撇子兒童的問題,我們必須給予他們足夠的時間去學習和矯正。如果他們上學遲到,懲罰隻會讓他們更加不喜歡學校,讓孩子更加認定自己不屬於學校。如果父母用體罰的手段強迫孩子去上學,他們會尋找辦法,他們會選擇逃避困難而不是麵對、解決困難。我們可以從孩子的任意一種行為中看出他們是否厭惡學習。如果一個孩子總是習慣性地忘記拿書本或丟失書本,那麼我們可以判斷這個孩子的學校生活並不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