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心理學》自2003年出版以來,作為高等學校小學教育專業使用的心理學教材,承蒙讀者(學生)及教師的厚愛,已經多次印刷。我們在征集一些學校任課教師意見的基礎上,對《基礎心理學》進行修訂。
本書的修訂過程中,我們仍然堅持第1版的編寫指導思想,以及力求保持“注重科學性”、“突出基礎性”、“加強時代性”、“堅持實踐性”的特點。因此,在內容方麵,本次修訂對部分章節做了調整,更新了一些內容。一方麵,教材內容盡可能充分地反映2003年以來基礎心理學領域的新成果;另一方麵,考慮到教材的使用對象為小學教育專業學生,教材內容盡可能貼近小學教育的實際。在形式方麵,本次修訂做了較大的改進。一是形式力求活潑,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強吸引力,如在“本章教學要求”之後增加一段引子;二是刪除內容重複或現在看來不必要的形式,如“小結”、“基本概念”、“窗口”中的“實驗”等;三是改進思考題的問題形式,減少書本內容的複述,調動學生在查閱有關資料的基礎上思考和解決問題。
盡管本書是為小學教育專業本專科學生使用而寫作,但作為基礎心理學,它還可以用於其他教育學、心理學專業學生基礎心理學課程教學,以及心理學愛好者自學。在小學本專科教學使用時,建議課程課時數為54學時。
參加本書修訂工作的還有戴斌榮、陳友慶、張闊等同誌。
本書修訂過程中參閱了眾多國內外專家學者的研究報告和著作,並引用了其中的一些觀點和內容,對此表示誠摯的謝意。
由於水平、資料及時間等條件的製約,書中可能存在一些不當和不足之處,懇請專家、讀者指正。
沈德立陰國恩2010年3月
這是一本供高等師範院校小學教育專業使用的心理學教材。
在編寫過程中,始終堅持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思想,努力使本書具有以下四個特點:第一,注重科學性,力求準確表述心理學概念,嚴密闡明心理學規律,客觀介紹心理學理論;第二,突出基礎性,考慮到高等師範院校小學教育專業心理學課程的結構特點,在內容繁簡、知識深淺的處理上,反映心理學的基礎內容;第三,加強時代性,注意吸收當代心理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第四,堅持實踐性,貫徹理論聯係實際的原則,在組織教材內容和選擇資料時,盡量聯係小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際,以適應小學教育工作的需要。
本書在體例上進行了如下安排。首先,在每章之初,對教和學提出了建議。教師可以此為參考,安排和組織本章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學生可據此了解本章教學的全貌及學習目標,合理分配自己的學習精力。其次,在每章之中,在闡述基本理論的同時,穿插、補充了一些相關的參考(實驗)資料(用加灰色框表示),列舉了一些應用性實例或實驗,其目的一是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領域;二是為了加深某一知識點的內容深度,為以後的學習打下較為堅實的基礎;三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再次,在每章之末,專門做了小結,並給出了本章的基本概念,以幫助學生建構基礎心理學的概念體係。最後,出了一些思考題,便於學生思考,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參加本書編寫工作的同誌還有陰國恩、戴斌榮、陳友慶、張闊等。陰國恩教授作為本書的副主編協助我統稿。全書最後由我定稿。
本書編寫過程中參閱了許多專家及同行的研究報告和著作,並引用了一些觀點和內容,對此表示誠摯的謝意。
限於編寫時間和作者水平,書中難免出現錯誤和不足,歡迎專家、讀者予以指正。
沈德立200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