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要培養學生作文“有用”的意識,讓學生為需要而寫作,從而愛寫會用。教師不能一上課就拿出作文題讓學生寫,因為對於為什麼要寫這篇作文,學生非常茫然,更談不上愛寫。教師要設置需要情境,這絕對不是多此一舉,而是作文教學的真諦。需要情境應有目的、有對象、有情感、有用處。我們可以從真實生活中選取交際情境,也可以模擬交際情境。

真實生活的需要最能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下麵我以“起筆名”的作文課為例加以說明。

課堂上,學生先了解了一些著名作家的筆名,然後又評議了我的兩個筆名。經過幾個環節的醞釀,學生產生了起筆名的需要,迫不及待地要給自己起筆名,紛紛冥思苦想起來。然而起筆名隻需琢磨一個詞語即可,何必寫篇作文呢?這中間有什麼聯係?

我在教室裏巡視時發現有一個孩子起的筆名為“快升”,於是詢問學生這個筆名好不好。討論後,學生不能確定這個筆名好不好。我又追問:“需要知道什麼內容,才能確定?”有一個學生說:“他的姓名是什麼?為什麼起這個筆名?有何含義?起這個筆名有什麼用?”這樣,需要寫作文的真實情境就出現了。以下是學生的一段習作。

我的名字有三個字,姓是“木加子”,名字意為早上的太陽,叫李朝陽。媽媽迎著朝陽生下了我,這名字起得多有意思!我想:我要像初升的太陽那樣,紅紅的、亮亮的,快快升起,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這也是媽媽的希望呀!起筆名為“快升”,多有意義!我一看到這個筆名,就有一股努力向上的勁頭。

這樣,學生就體會到了筆名“快升”起得不錯,同時悟出了習作必寫的內容。此時,不是讓你寫什麼就寫什麼,而是需要寫什麼才寫什麼。

接著,我在上麵一段話的基礎上增加了三句話,出示後,讓學生體會為什麼要加上這幾句話。

小朋友,我告訴你,我的名字有三個字,姓是“木加子”,名字意為早上的太陽,叫李朝陽。媽媽迎著朝陽生下了我,這名字起得多有意思!我想:我要像初升的太陽那樣,紅紅的、亮亮的,快快升起,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這也是媽媽的希望呀!起筆名為“快升”,多有意義!你看,這個筆名起得不錯吧!我一看到這個筆名,就有一股努力向上的勁頭。有人也很想知道你起的筆名,願意告訴他(她)嗎?

經過討論,學生認識到交際作文需要與別人進行親切的交流,所以要加上這幾句話,這突出了交際作文的特點。

然後,我讓學生給這篇習作擬題,他們擬的是“我起筆名”,我增添了幾個字——“告訴你,我起筆名啦!”。我之所以要加上這幾個字,是想讓學生明白“筆名”是需要別人叫的,否則就會失去其作用。這又出現了真實的情境,滲透出作文就是給別人看的、寫作文時心中要有讀者的觀念,同時詮釋了《語文課程標準》所指出的“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的理念。加上“啦!”則是為了抒發自豪的情感。

教師要培養學生作文“有用”的意識,讓學生為需要而寫作,從而愛寫會用。教師不能一上課就拿出作文題讓學生寫,因為對於為什麼要寫這篇作文,學生非常茫然,更談不上愛寫。教師要設置需要情境,這絕對不是多此一舉,而是作文教學的真諦。需要情境應有目的、有對象、有情感、有用處。我們可以從真實生活中選取交際情境,也可以模擬交際情境。

真實生活的需要最能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下麵我以“起筆名”的作文課為例加以說明。

課堂上,學生先了解了一些著名作家的筆名,然後又評議了我的兩個筆名。經過幾個環節的醞釀,學生產生了起筆名的需要,迫不及待地要給自己起筆名,紛紛冥思苦想起來。然而起筆名隻需琢磨一個詞語即可,何必寫篇作文呢?這中間有什麼聯係?

我在教室裏巡視時發現有一個孩子起的筆名為“快升”,於是詢問學生這個筆名好不好。討論後,學生不能確定這個筆名好不好。我又追問:“需要知道什麼內容,才能確定?”有一個學生說:“他的姓名是什麼?為什麼起這個筆名?有何含義?起這個筆名有什麼用?”這樣,需要寫作文的真實情境就出現了。以下是學生的一段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