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曆史學家估計,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美國武裝力量中服役的女性有11000名。當時在美軍中服務的還有24000名護士,不過在1947年前她們還不具備軍人身份。
一戰之後,女兵的數量增加到了34000名。但是,女性在軍隊中還隻能承擔一些邊緣化的任務,也不能享受男性在軍隊中可以享受的待遇和晉升機會。男女平等在美軍還是一個遙遠的話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讓更多的美國女性走入軍營,發揮了遠超過一戰時期的作用。1941年11月,美國陸軍組建了婦女輔助隊,1942年,女性開始進行誌願者應急服務工作,海岸警衛隊成立了婦女海岸警備隊,1943年,海軍陸戰隊也成立了婦女預備隊。隨著這些女子軍團的成立,女性開始享受“完全”的軍事地位。戰爭期間,在美國陸軍、海軍和海軍陸戰隊中服役的女性有36萬名,她們的身影出現在海外的每一個戰區,北非、意大利、法國、德國、菲律賓、澳大利亞、新幾內亞和緬甸等地都留下了美國女兵的足跡。二戰結束時,在美軍1200萬名官兵中,有將近28萬名現役女軍人。不過,當時的法律對女性從軍還是做了嚴格的限製。按照規定,戰爭時期女性隻能在完全由女性組成的保障部隊中任職。
二、美軍的永久性一部分
戰後,大批女軍人退出現役。但是,她們在戰爭中所做出的巨大犧牲和貢獻並沒有因此而被遺忘。沒有付出就得不到尊重,美國女軍人靠流血、流汗贏得了政府的關注和重視,最終帶來對女性服役政策的重大調整。1948年6月12日,美國國會通過了《武裝力量女性組成一體化法案》。該法案規定,美國武裝力量在和平時期也開始征召女性服役,女性是美國常規軍和後備軍中永久性的一部分。
不過,這部法律離實現男女在軍隊中的真正平等還有非常大的距離,當中歧視性的條目比比皆是。例如,在軍銜上,女軍人可被授予中校及中校以下軍銜。相比從前女性最高隻能被授予少校軍銜固然是個進步,但人為限製女性最高軍銜也是不公平的表現;法案對女性在部隊中的員額也做了限製:在武裝力量中士兵、軍士中女性的比例不得高於2%,軍官中女性的比例不得高於10%;另外,法案還規定不得任命女性擔任戰鬥機組的空勤人員、作戰船隻的海勤人員以及領導男性的職務。總之,1948年的《武裝力量女性組成一體化法案》雖然提高了女性在軍中的地位,但對女性發揮更大的作用仍做出了重重限製,女性仍被排除在軍隊的核心部門和崗位之外。
二戰之後,隨著女權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和男女平等觀念的深入人心,對女性從軍的歧視性規定變得越來越不合時宜。1967年,國會取消對女軍人軍銜和員額的限製,女性有權獲得將軍軍銜。同一年,最高法院判定,為在軍隊中服務的女性的親屬提供福利。3年後,來自陸軍護士隊的安娜·梅·海斯成為美國首位女將軍(準將)。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打拚,美國女軍人終於躋身將軍的行列。現在,美國的女兵們也可以大聲地說出: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據曆史學家估計,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美國武裝力量中服役的女性有11000名。當時在美軍中服務的還有24000名護士,不過在1947年前她們還不具備軍人身份。
一戰之後,女兵的數量增加到了34000名。但是,女性在軍隊中還隻能承擔一些邊緣化的任務,也不能享受男性在軍隊中可以享受的待遇和晉升機會。男女平等在美軍還是一個遙遠的話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讓更多的美國女性走入軍營,發揮了遠超過一戰時期的作用。1941年11月,美國陸軍組建了婦女輔助隊,1942年,女性開始進行誌願者應急服務工作,海岸警衛隊成立了婦女海岸警備隊,1943年,海軍陸戰隊也成立了婦女預備隊。隨著這些女子軍團的成立,女性開始享受“完全”的軍事地位。戰爭期間,在美國陸軍、海軍和海軍陸戰隊中服役的女性有36萬名,她們的身影出現在海外的每一個戰區,北非、意大利、法國、德國、菲律賓、澳大利亞、新幾內亞和緬甸等地都留下了美國女兵的足跡。二戰結束時,在美軍1200萬名官兵中,有將近28萬名現役女軍人。不過,當時的法律對女性從軍還是做了嚴格的限製。按照規定,戰爭時期女性隻能在完全由女性組成的保障部隊中任職。
二、美軍的永久性一部分
戰後,大批女軍人退出現役。但是,她們在戰爭中所做出的巨大犧牲和貢獻並沒有因此而被遺忘。沒有付出就得不到尊重,美國女軍人靠流血、流汗贏得了政府的關注和重視,最終帶來對女性服役政策的重大調整。1948年6月12日,美國國會通過了《武裝力量女性組成一體化法案》。該法案規定,美國武裝力量在和平時期也開始征召女性服役,女性是美國常規軍和後備軍中永久性的一部分。
不過,這部法律離實現男女在軍隊中的真正平等還有非常大的距離,當中歧視性的條目比比皆是。例如,在軍銜上,女軍人可被授予中校及中校以下軍銜。相比從前女性最高隻能被授予少校軍銜固然是個進步,但人為限製女性最高軍銜也是不公平的表現;法案對女性在部隊中的員額也做了限製:在武裝力量中士兵、軍士中女性的比例不得高於2%,軍官中女性的比例不得高於10%;另外,法案還規定不得任命女性擔任戰鬥機組的空勤人員、作戰船隻的海勤人員以及領導男性的職務。總之,1948年的《武裝力量女性組成一體化法案》雖然提高了女性在軍中的地位,但對女性發揮更大的作用仍做出了重重限製,女性仍被排除在軍隊的核心部門和崗位之外。
二戰之後,隨著女權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和男女平等觀念的深入人心,對女性從軍的歧視性規定變得越來越不合時宜。1967年,國會取消對女軍人軍銜和員額的限製,女性有權獲得將軍軍銜。同一年,最高法院判定,為在軍隊中服務的女性的親屬提供福利。3年後,來自陸軍護士隊的安娜·梅·海斯成為美國首位女將軍(準將)。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打拚,美國女軍人終於躋身將軍的行列。現在,美國的女兵們也可以大聲地說出: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與此同時,美國正深陷越南戰爭,在不斷擴大對男性應招規模的同時,更多女性也開始進入軍營,走上戰場。1968年,有超過7000名女性以各種形式被派往了東南亞。到1973年,共有55000名女性在軍隊中服役,占到了全部現役人員的2.5%。由此可見,戰爭的需求是女性從軍的最大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