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1 / 3)

在學校裏,一些進步的老師經常向學生講述時局的危急和曆代民族英雄的故事,激勵學生們的愛國熱情。教曆史的高老師很富於正義感,經常向學生灌輸反清革命思想,慷慨激昂地講述孫中山、黃興、陳天華、秋瑾等革命黨人的事跡和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英勇犧牲的悲壯史實,並向思想進步的學生推薦進步書刊。在國難當頭的年代裏,周恩來那顆富有感情的心,再也無法平靜下來了。他學習非常勤奮、刻苦,常常和老師同學一起討論自己在閱讀書報時思考的問題,時刻關心國家大事,當時他們討論得最多的是怎樣救國的問題。

1911年年底的一天,兼講修身課的魏校長向全班同學提問大家為什麼而讀書時,教室裏靜靜的,沒有一個學生回答。此時,魏校長走下講台,指著前排一位學生說:“你為什麼而讀書?”這個學生站起來說:“為光耀門楣而讀書。”魏校長又向第二個學生問,他的回答是:“為明禮而讀書。”當魏校長問到第三個學生時,該學生很認真地回答說:“我是為我爸而讀書的。”同學們聽了哄堂大笑。當魏校長問到坐在後麵的周恩來時,他莊重地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周恩來的回答,使校長為之一震,同學們投去驚異和欽佩的目光。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回答得多好,它表達了周恩來從小立誌振興中華的偉大誌向。魏校長沒有想到,學校裏竟然有這樣出眾的學生,非常高興。他讓周恩來坐下,然後對大家說:“有誌者,當效周生啊!”

一位年僅13歲的少年,為什麼能有這樣偉大的誌向呢?回答這個問題,還要從周恩來小的時候就受過很好的教育,加上他的家庭逐漸衰落,嚐到了生活的艱辛和社會的冷漠,也看到了那時社會的黑暗與腐敗說起。

(二)

在富饒、美麗的蘇北平原,有座文化古城淮安,淮安位於淮河和京杭大運河交彙的地方,是一片水草豐盛的平原。城內有條叫駙馬巷的小巷,巷中有一所三進院落組成的宅院。1898年3月5日,東宅院的一間屋子裏忙碌異常,在一位產婦的呻吟聲中,一個男嬰出生了。這個男嬰就是周恩來。

傳說周恩來的母親萬氏在臨盆之前,曾經做過一個夢,夢見有一隻鸞鳳般神鳥飛入懷中,全家人都認為這是吉祥的預兆。孩子生下來,果然眉清目秀,氣宇非凡。祖父周駿龍給孩子起了個乳名大鸞。傳說中,鸞是一種與鳳凰齊名的神鳥。

周恩來的祖父叫周駿龍(又名攀龍,後更名起魁),原是浙江紹興人,後來在淮安縣當師爺,到晚年才撈到一個知縣的職位,但前任知縣有後台,遲遲不離位,拒不交印。周駿龍正式走馬上任不久,因病體難支,不久便去世了。周家本是名門望族,從此日趨衰落。周駿龍撒手人寰時沒給四個兒子留下田產,隻有那座大宅院。

在學校裏,一些進步的老師經常向學生講述時局的危急和曆代民族英雄的故事,激勵學生們的愛國熱情。教曆史的高老師很富於正義感,經常向學生灌輸反清革命思想,慷慨激昂地講述孫中山、黃興、陳天華、秋瑾等革命黨人的事跡和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英勇犧牲的悲壯史實,並向思想進步的學生推薦進步書刊。在國難當頭的年代裏,周恩來那顆富有感情的心,再也無法平靜下來了。他學習非常勤奮、刻苦,常常和老師同學一起討論自己在閱讀書報時思考的問題,時刻關心國家大事,當時他們討論得最多的是怎樣救國的問題。

1911年年底的一天,兼講修身課的魏校長向全班同學提問大家為什麼而讀書時,教室裏靜靜的,沒有一個學生回答。此時,魏校長走下講台,指著前排一位學生說:“你為什麼而讀書?”這個學生站起來說:“為光耀門楣而讀書。”魏校長又向第二個學生問,他的回答是:“為明禮而讀書。”當魏校長問到第三個學生時,該學生很認真地回答說:“我是為我爸而讀書的。”同學們聽了哄堂大笑。當魏校長問到坐在後麵的周恩來時,他莊重地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周恩來的回答,使校長為之一震,同學們投去驚異和欽佩的目光。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回答得多好,它表達了周恩來從小立誌振興中華的偉大誌向。魏校長沒有想到,學校裏竟然有這樣出眾的學生,非常高興。他讓周恩來坐下,然後對大家說:“有誌者,當效周生啊!”

一位年僅13歲的少年,為什麼能有這樣偉大的誌向呢?回答這個問題,還要從周恩來小的時候就受過很好的教育,加上他的家庭逐漸衰落,嚐到了生活的艱辛和社會的冷漠,也看到了那時社會的黑暗與腐敗說起。

(二)

在富饒、美麗的蘇北平原,有座文化古城淮安,淮安位於淮河和京杭大運河交彙的地方,是一片水草豐盛的平原。城內有條叫駙馬巷的小巷,巷中有一所三進院落組成的宅院。1898年3月5日,東宅院的一間屋子裏忙碌異常,在一位產婦的呻吟聲中,一個男嬰出生了。這個男嬰就是周恩來。

傳說周恩來的母親萬氏在臨盆之前,曾經做過一個夢,夢見有一隻鸞鳳般神鳥飛入懷中,全家人都認為這是吉祥的預兆。孩子生下來,果然眉清目秀,氣宇非凡。祖父周駿龍給孩子起了個乳名大鸞。傳說中,鸞是一種與鳳凰齊名的神鳥。

周恩來的祖父叫周駿龍(又名攀龍,後更名起魁),原是浙江紹興人,後來在淮安縣當師爺,到晚年才撈到一個知縣的職位,但前任知縣有後台,遲遲不離位,拒不交印。周駿龍正式走馬上任不久,因病體難支,不久便去世了。周家本是名門望族,從此日趨衰落。周駿龍撒手人寰時沒給四個兒子留下田產,隻有那座大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