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的名字
【意】安伯托埃柯
【作者簡介】
安伯托埃柯
一九三二年生於意大利。目前任教於波洛尼亞大學,住在米蘭。埃柯身兼哲學家、曆史學家、文學評論家和美學家等多種身份,更是全球最知名的記號語言學權威。他的學術研究範圍廣泛,從聖多瑪斯阿奎納到詹姆斯喬伊思乃至於超人,知識極為淵博。個人藏書超過三萬冊,已發表過十餘本重要的學術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讀者的角色——記號語言學的探討》一書。
《玫瑰的名字》是他的第一本小說,自一九八0年出版後,迅速贏得各界一致的好評,榮獲意大利兩個最高文學獎和法國的文學獎,席卷歐美各地的暢銷排行榜,迄今銷售已超過一千六百萬冊,並被翻譯成三十五種文字,在美、加、英、法、德均被譽為“最佳小說”,受到讀者和評論界的交口稱讚。達到了文學的高質量和暢銷的完美統一。盡管第一本小說《玫瑰的名字》獲得了非凡的成就,他卻遲至八年後才再度出版第二本小說——《傅科擺》,正如各方預料,又再度在世界各地引起極大轟動,成為最熱門的閱讀話題。
埃柯的第三本小說《昨日之島》,自一九九四年出版後,亦已暢銷逾三百萬冊。埃柯另著有《帶著鮭魚去旅行》、《誤讀》、《智慧女神的火藥》、《康德與鴨獸》等雜文集。
二00一年,埃柯又有新長篇小說問世。
【內容簡介】
本書是“當代世界大師經典”之一。書名是中世紀用來表明含有象征意義的詞彙,故事亦以一所中世紀修道院為背景。原本就已被異端的懷疑和僧侶的個人私欲弄得烏煙瘴氣的寺院,卻又發生了一連串離奇的死亡事件。一個博學多聞的聖方濟格教士負責調查真相,卻被卷入恐怖的犯罪中……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偵探——哲理——曆史小說。除了撲朔迷離、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外,書中充滿了各種學問,涉及神學、政治學、曆史學、犯罪學,還涉及亞裏士多德、阿奎那、培根等不同的思想。展現了作者淵博的學識和超凡的敘述才能。全書能深深扣住讀者的心,所以自出版以來在歐美文壇引起空前的震撼,是既叫好又叫座的經典小說巨作!
導讀——尋回讀小說的真正樂趣
張大春
導因於一宗中世紀修道院謀殺案,這位比福爾摩斯早出生數百年、卻晚創造出來的偵探英雄,掀起了歐美文學排行榜的持續熱潮。
《玫瑰的名字》沒有《好萊塢妻妾》那樣的美女、金錢和醜聞,而能置身於暢銷書之列,是一個意外,卻也實至而名歸。
為了追求“被禁製的知識”而遭殺身之禍的僧侶,並不是第一個麵對“真理/信仰”難以兩全僵局的人,當然也不會是最後一個。負責調查發生在神秘修道院之詭異謀殺案的聖方濟格修士威廉就曾經這麼說:“也許深愛人類的人所負有之任務,就是讓人們嘲笑真理,使真理可笑;因為惟一的真理在於使我們自己由追求真理的狂熱中解脫。”
這種懷疑的老調並非安伯托埃柯(Umberto Eco)設置在《玫瑰的名字》裏惟一的“主題”。因為這位記號語言學大師的敘述策略使本書的意旨形成了一部遠比書中隱藏“禁製知識”的迷宮圖書館更為複雜的網絡,它們相互辯證、顛覆、纏祟。於是當威廉為我們“偵破”了一連串的謀殺案之後(“一連串”顯然不免是由於威廉的介入),世故的讀者也會因“元凶”的哲學信念而輕微感動或強烈震撼。然而,富於深邃智慧的論述課題,並不會讓比較天真的讀者感覺索然乏味或枯燥晦澀—即使讀者對中世紀歐洲政教紛爭、神學議論或文化儀式全無了解之誠意,他仍然可以從《玫瑰的名字》中獲取許多“追隨福爾摩斯推探線索”的偵伺奇趣。另一方麵,沉浸於寫實規範的批評家或讀者在讚歎作者細膩、準確、翔實的描述和考證功夫時也必須留心:安伯托埃柯愈是逞弄其寫實性修辭,往往就是他對“真實”最加疑慮和嘲消的表現(如:對圖書館設計裝滿以及聖物陳列之描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