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總論(1 / 3)

事業單位的概念隨著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不斷地得到完善和補充。2004年6月27日,國務院公布了《國務院關於修改〈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的決定》(國務院第411號令),該決定指出:“本條例所稱事業單位,是指國家為了社會公益目的,由國家機關舉辦或者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活動的社會服務組織。”該定義明確規定,事業單位是獨立法人,並且必須是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事業單位的認定由此有了法製的規範。

事業單位是由政府管理的。它們一般隸屬於以下六個層級政府中的某一級並由其主管,這六個層級分別是:國務院、中央部委和省(市)政府、地區(市)政府、縣(市、區)政府和鄉政府。其活動領域主要是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

目前,我國有100多萬個事業單位,職工總數約有3 000萬人,占公共部門就業人數的41%,占全國勞動力總量的4%。我國的經濟資源有相當大一部分投入到了事業單位,絕大多數事業單位是以腦力勞動為主體的知識密集型組織,專業人才是事業單位的主要人員構成,其中包括60%的受過良好教育的專業技術人員(如教師、醫生、科學家、工程師、演員、作家等)、大量的國有土地、大約三分之二的非經營性國有資產,其開支占各級政府綜合預算經常性開支的三分之一。

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來,我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各項事業不斷發展壯大,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事業單位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在促進經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等方麵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事業單位的分類

分類既是一種被廣泛應用的科學方法,也是一種認識事物的基本方法。將研究對象劃分為不同的種類,這對於研究事業單位會計準則是十分有裨益的。選擇不同的分類標準,就會形成相對應的類別,事業單位按類別、領域及功能的分類如圖1—1所示。

三、事業單位的特征

黃恒學教授在《中國事業管理體製改革研究》一書中剖析了中國事業傳統管理體製的主要特征,具體包括:事業活動非經濟化、事業主體國辦化、事業機構行政化、事業經費供給化、事業資源配置非社會化、事業目標計劃化、事業運行機製非效率化、事業管理非法製化、事業職能範圍擴大化。這種管理體製背景下的事業單位,逐漸形成了有別於其他經濟組織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下述幾方麵。

(一)公益性

實現社會公共利益均衡,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是事業單位活動的目的。

事業單位所追求的首先是社會效益,同時,有些事業單位在保證社會效益的前提下,為保證事業單位的健康發展、社會服務係統的良性循環,根據國家規定向接受服務的單位或個人收取一定的服務費用。公益性是由事業單位的社會功能和市場經濟體製的要求決定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但在某些領域,產品或服務不能或無法由市場來提供,如教育、衛生、基礎研究、市政管理等。為了保證社會生活的正常進行,就要由政府組織、管理或委托社會公共服務機構從事社會公共產品的生產,以滿足社會發展和公眾的需求。我國的事業單位大都分布在公益性領域中,主要從事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服務,有的雖然也從事某些物質產品的生產,但多數不屬於競爭性生產經營活動,不以營利為目的。

事業單位的概念隨著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不斷地得到完善和補充。2004年6月27日,國務院公布了《國務院關於修改〈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的決定》(國務院第411號令),該決定指出:“本條例所稱事業單位,是指國家為了社會公益目的,由國家機關舉辦或者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活動的社會服務組織。”該定義明確規定,事業單位是獨立法人,並且必須是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事業單位的認定由此有了法製的規範。

事業單位是由政府管理的。它們一般隸屬於以下六個層級政府中的某一級並由其主管,這六個層級分別是:國務院、中央部委和省(市)政府、地區(市)政府、縣(市、區)政府和鄉政府。其活動領域主要是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

目前,我國有100多萬個事業單位,職工總數約有3 000萬人,占公共部門就業人數的41%,占全國勞動力總量的4%。我國的經濟資源有相當大一部分投入到了事業單位,絕大多數事業單位是以腦力勞動為主體的知識密集型組織,專業人才是事業單位的主要人員構成,其中包括60%的受過良好教育的專業技術人員(如教師、醫生、科學家、工程師、演員、作家等)、大量的國有土地、大約三分之二的非經營性國有資產,其開支占各級政府綜合預算經常性開支的三分之一。

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來,我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各項事業不斷發展壯大,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事業單位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在促進經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等方麵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事業單位的分類

分類既是一種被廣泛應用的科學方法,也是一種認識事物的基本方法。將研究對象劃分為不同的種類,這對於研究事業單位會計準則是十分有裨益的。選擇不同的分類標準,就會形成相對應的類別,事業單位按類別、領域及功能的分類如圖1—1所示。

三、事業單位的特征

黃恒學教授在《中國事業管理體製改革研究》一書中剖析了中國事業傳統管理體製的主要特征,具體包括:事業活動非經濟化、事業主體國辦化、事業機構行政化、事業經費供給化、事業資源配置非社會化、事業目標計劃化、事業運行機製非效率化、事業管理非法製化、事業職能範圍擴大化。這種管理體製背景下的事業單位,逐漸形成了有別於其他經濟組織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下述幾方麵。

(一)公益性

實現社會公共利益均衡,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是事業單位活動的目的。

事業單位所追求的首先是社會效益,同時,有些事業單位在保證社會效益的前提下,為保證事業單位的健康發展、社會服務係統的良性循環,根據國家規定向接受服務的單位或個人收取一定的服務費用。公益性是由事業單位的社會功能和市場經濟體製的要求決定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但在某些領域,產品或服務不能或無法由市場來提供,如教育、衛生、基礎研究、市政管理等。為了保證社會生活的正常進行,就要由政府組織、管理或委托社會公共服務機構從事社會公共產品的生產,以滿足社會發展和公眾的需求。我國的事業單位大都分布在公益性領域中,主要從事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服務,有的雖然也從事某些物質產品的生產,但多數不屬於競爭性生產經營活動,不以營利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