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走進批評的誤區
我們時常說,凡事皆有技巧,批評也是如此,如果不注重技巧,就很可能造成批評不當,走進批評的誤區。
誤區一:揪住別人過去的錯誤不放
許多人總是對別人過去的錯誤耿耿於懷,這樣,在對他們進行批評時,就會自覺不自覺地把眼前的事和以前的事扯到一塊兒,翻老賬。而這往往就觸動了別人最敏感的、最不願意讓他人觸及的神經,從而使人產生極大反感。
誤區二:試圖去壓服別人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碰到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惰。諸如,當教師興致勃勃、正陶醉於自己精心設計的教學氛圍中,卻發現有那麼幾位竟敢蒙頭大睡;當你苦口婆心、擺事實、講道理。力圖降服一顆心靈時,卻遭受到無情的反駁…此時,有的老師,常常就很難繼續保持良好的心境。接著就可能會出現老師的“電閃雷鳴”和學生的“低頭思過”,而這種方法往往造成壓而不服的狀況。
誤區三:批評完立即表揚
當我們發現別人有錯誤時,想到更多的往往是責怪和批評,而很少注意他們好的動機,和夾雜在錯誤中的點滴優點。
話說,某青年過去善鬥,經批評教育有所好轉。可不久他又滋生事端,人們把此事告訴了他的領導。領導在做該生思想工作時說:“你的老毛病又犯了,很不應該…”對他的錯誤做一番分析後,班主任又說:“不過你還是有進步的,上次打人你是拳打腳踢,別人勸也勸不住,打完之後,還賴賬。這一次隻打了一個嘴巴就自動住手,事後知道後悔,承認錯誤。我要求你再前進一步,以後不再發生打人的事。”領導一番話使那位青年滿臉通紅,心裏熱乎乎的,後來這個青年進步很快。
由此可見,注意發現別人在錯誤中的點滴優點,做到有所表揚,有所批評,讓別人看到改正錯誤的信心,而不是一直活在錯誤的陰影裏。
誤區四:批評過於嚴肅
有位古希臘的哲學家,他的學生取笑他,說,你既然比我們有知識有文化,而且回答問題也很準確,可為什麼你也對自己的話產生懷疑呢?這位哲學家很風趣地在地上劃了兩個圓圈,然後說:“大圈的麵積是我的知識,小圈的麵積是你們的知識,當然,我的學識比你們多,而兩個圈之外,就是你我無知的部分。大圈的周長比小圈的長,當然我無知的範圍也比你們大。”
如果我們在批評別人時,有意創造一些輕鬆的環境,利用幽默的語言和事例給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誤區五:說教式的批評
在批評別人時“說教式”“家長式”的方法仍在盛行。比如,有些老師在做恩想工作時,可謂用心良苦,竭盡全力,但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人無完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犯錯誤、做錯事,當你批評別人時,也要換位思考一下:我做了這樣的事,希望別人怎麼批評我?或者我能接受什麼樣的批評?唯有如此,才能避免走入批評別人時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