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打力,找準時機說話
在與人進行日常的溝通、交流的過程當中,借力打力是一項非常實用的說話技巧,尤其是在遇到對方的侮辱和挑釁之後,學會使用借力打力的說話方式進行還擊,往往可以獲得很好的效果。一般而言,在對方說出對自己不利的話後,不動聲色的抓住對方語言中的關鍵字眼,然後從另一個角度去論述、延展,將其轉化到對自己有利的方向,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借力打力”。無論在我國古代曆史上還是在世界曆史上都不乏使用借力打力說話技巧的例子。
戰國時期,在中國的宋國有一位商人,名叫曹商。他受到宋國皇帝的差遣出使秦國,臨行前,宋王送給了他幾十輛車以便不時之需。曹商到達秦國並順利的完成了宋王交代給他的任務,為了表示兩國交好的誠意,秦王送給了他百餘輛大車。在返回宋國的途中,曹商遇到了莊子。
曹商見到麵帶菜色,形容枯槁的莊子,再看看自己華麗的衣著和跟隨其後的百餘輛大車,一種高貴的感覺立刻湧了上來,於是他傲慢地對莊子說:“先生身處窮街陋巷,但是能夠靠編製麻鞋為生。我實在沒有這個謀生的能力,我唯一比較擅長的是可以從容的從皇帝那裏獲得百餘輛大車而已。”
莊子知道曹商在侮辱他,但是他並沒有像平常百姓那樣立刻表現出極大的憤慨,他從容自若地回答道:“外界傳言秦王患了瘡,為了征集全天下的勇敢之士來治療,秦王頒布了一項法令:凡是能夠為他破瘡擠膿的送車一輛,舔瘡的送車五輛,吃瘡的送車百輛,你該不會是吃瘡了吧?!”莊子的一席話攻擊得曹商百口莫辯,於是不得不灰溜溜的逃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