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的入門
對於初次演講的人來說,他們往往有著迫切的成功欲望,從而很容易走上兩個極端:或者輕視理論,盲目實踐;或者死摳理論,忽略實踐。結果都是屢講屢敗,事與願違。那麼怎樣才能給演講開個好頭呢?掌握演講的入門知識非常重要。
理論與實踐
任何沒有科學理論指導的實踐都是盲目的實踐,演講更是這樣。演講是在特定的環境中,由演講者的品德修養、語言表達和聽眾心理、信息傳播價值及方式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綜合行為過程,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科學的演講理論是從演講實踐中概括、抽象出來的,熔鑄了哲學、美學、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語言學、邏輯學、文學、曆史等許多門類的科學成果。
事實證明,沒有一個人的演講能力是天生的,而在科學的理論指導下經過長期的艱苦實踐,才是古今中外一切著名演講家成長的共同道路。目前,在我國,以邵守義教授為代表的一大批演講學專家對演講理論廣泛深入的研究成果,應該是指導我們演講實踐的寶貴財富。初學演講的人,應該拋去浮躁,係統地掌握有關演講的基本概念、演講稿的寫作、口語表達技巧、演講中的機變藝術、演講設計等知識,把科學的理論和紮實的實踐相結合,開展有序、有效的演講活動。
內容與形式
一般來講,演講的內容與形式,決定了演講的類型。比如,拿即興演講與專題演講的關係來說,我們一般把經過演講者深思熟慮,並備有演講稿的演講稱為專題演講,而把演講者興之所至,有感而發,在沒有準備或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所發表的演講稱為即興演講。專題演講和即興演講是兩種常見的演講方式,雖有各自的特點和適用範圍,但並無彼重此輕之分,更無不可逾越的鴻溝。而一些初次演講者往往急功近利、好高騖遠,認為專題演講是念稿子或背稿子、裝樣子,是人人皆可為的沒水平的表現,即興演講才能體現一個人的真實口才,所以一味追求即興演講而竭力否定常規演講,初登講台就毫不準備或隻拿個簡單的提綱就即興演講一通,渴望出口成章、一鳴驚人,結果往往是語無倫次、紕漏百出。
當然,我們不否認,即興演講固然能真實體現演講者的水平,但並非信口開河、胡講亂說,更不能“興之所至,有感而發”地講到哪裏算哪裏。所謂備有演講稿的專題演講,也並非隻是機械地照本宣科或背誦講稿,即使是十分嚴肅鄭重的會議上非照稿宣讀不可的,也應該是邊看講稿邊看聽眾。
另外,我們也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況,在常規演講中,一些演講者為了追求理想的演講效果,機智靈活、隨機應變地從當時、當地聽眾的實際(如時間不充足、聽眾不耐煩、演講主題臨時改變、天氣地點變化等)出發運用一些即興演講,或者放棄準備好的演講稿,即興發表演說。這些事實都說明常規演講和即興演講之間並無非此即彼的矛盾,我們學習演講也就沒有厚此薄彼的必要了。一個演講者高水平的即興演講能力離不開常規演講能力的培養,而一個隻具備常規演講能力、缺乏即興演講能力的人,也隻能算是演講台上的“半桶水”。所以,對初次演講者來說,應該腳踏實地地進行長期的文化修養、心理品質、思維方式、語言技巧等各方麵的艱苦訓練,全麵培養各種演講能力。
演講與“講”“演”
演講前要不要寫演講稿?演講時帶不帶演講稿?這大概是一些初學演講者常常碰到的難題。有些初學者認為,演講稿無非就是演講前下點兒工夫寫就的一篇“作文”而已,念熟甚至背誦過,如果允許帶就上台照著念,否則就照原樣背出來。演講稿就起這點兒作用嗎?這就涉及演講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即如何正確處理演講稿與演講的關係。
演講稿,顧名思義,就是為演講而準備的文字材料。由於演講的類型和方式以及演講者的水平等因素的差異,對演講稿的要求會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嚴肅鄭重的常規性演講,如公務報告、學術研討,由於各自的政策性和權威性、科學性和真實性等的嚴格要求,都必須事先備有“全稿式”講稿,並且可以或者必須在台上照稿宣讀;而英模報告、經驗交流等類型的演講,則既可以準備全稿,以便做到胸有成竹、從容上陣,在有限的時間裏抓住問題的關鍵,揭示問題的實質,也可以隻寫出梗概或基本觀點,臨場充分發揮、靈活應變。至於“興之所至,有感而發”的一些特定場合的即興演講,雖然由於時間的緊迫“沒有準備或沒有充分準備”,但也應在情況允許的範圍內迅速打出“腹稿”或列個提綱,以免上台後信口開河。
初次演講者往往人為地割裂了演講稿與演講的有機聯係。要麼把心思全放在演講上,隻考慮著上台後如何去“演”去“講”,對演講稿為演講服務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即使有充分的時間也不願去撰寫演講稿,或者寫了也當成可有可無的“道具”,顯示出心態上的浮躁;要麼傾盡全力在“寫”上下工夫,成語、典故、格言連篇累牘,忽略了從演講稿到演講之間語體上的有機轉換,失去口頭語言應有的通俗、樸素、簡短、流暢等特點,失去了演講的可聽性,上台後唯稿是從,不敢越雷池一步,結果把演講變成“作文朗讀”或“作文背誦”。我們認為,作為初學演講者,不但應認真撰寫演講稿,還應充分把握演講稿的寫作要求,努力達到演講稿為演講服務的目的。
口頭語與態勢語
我們通常把儀表、風度、表情、手勢等這些非口頭語言因素統稱為態勢語言。毋庸諱言,和諧、自然的態勢語言是演講成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陶行知先生說:“演講如能使聾子看得懂,則演講之技精矣!”古今中外很多著名的演講家都十分重視態勢語言的作用,但演講作為人類重要的交際活動,首先是一種口語行為,不同於電影、電視、戲劇等表演藝術。
一些初學演講者為了追求轟動性的演講效果,很容易過分誇大態勢語言的作用,把演講的“演”理解為演戲,脫離具體的演講內容,或者借鑒一些喜劇明星的表演技巧,如模仿口技演員學鳥鳴馬嘶,模仿小品演員學老年人說話、走路等;或者按演講前精心“設計”的表情、“排練”的動作上台表演;或者簡單學習一些演講名家的演講習慣,如蔡朝東的一手叉腰一手揮動等,這些片麵的做法往往給人一種東施效顰、矯揉造作的感覺,使演講的形式與內容貌合神離,甚至被聽眾斥為“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還有一些初學者竟把演講的失敗歸結為會場臨時改換而使他難以調整“動作”這一原因上。這種觀點雖是少數,但也絕不是偶然。作為一個初學演講的人,如果過分誇大態勢語言的作用,渲染態勢語言的魅力,勢必是嘩眾取寵、舍本逐末,使演講失去本來的意義,而隻有把豐富深刻的演講內容、準確熟練的口語表達能力與和諧、自然的態勢語言有機地結合起來,才是學習演講、最後達到成功的必由之路。
進行必要的口頭準備
進行演講前的口頭準備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步驟。也是演講準備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演講排練的重要性
反對排練的人會說,許多能力超凡的人並不排練,他們不會在演講之前一遍又一遍地溫習要講的內容。但是他們有自己的排練方式:思考、籌劃並考慮其他的方案和選擇,他們並不需要去模擬演講。這通常是因為他們想讓自己熟悉演講材料的同時不讓自己在演講的那天喪失自然表現的機會。他們認為排練或排練過度會讓他們喪失“鋒芒”。這種“無排練”方法對那些經驗老到的演講者、自信的人、熟悉演講內容的人、能夠根據實際情況自由剪裁演講內容的人,以及喜歡冒一點險的人來說是十分有效的。